今年5月,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學生集體打吊瓶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如今高考結果早已公布,“吊瓶班”的50多名學生中,無一人達到一本線。該校副校長表示,其實這個結果不算差,因為“吊瓶班”學生基礎不太好,并表示今后不會再組織學生集體打吊瓶。
艱辛的過程備受爭議,凄苦的結果遭遇冷嘲熱諷,在這個動輒將現象問題化的年代里,“吊瓶班零重點”的悲情并沒有換來多少同情。作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這50多名學生被硬塞進一個共同的身份之中,然后開始一段共同的命運,接受相似的對待;而他們富有個性的學習興趣、生活情境、教育愿景,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正如副校長所言,“吊瓶班零重點”不算是“考得很差”。在該校5個文科班中只有1個是快班,“吊瓶班”是4個平行班之一。在現有的教育資源的分配格局下,平行班學生的基礎相對差一些,師資力量的配備相對弱一些,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概率就低一些。
在有些學校,班級倒數第一的同學也可以考上重點大學;在另外一些學校,班級獨占鰲頭的同學也考不上重點大學,甚至一個學校都沒有一個“一本生”。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難道就只能“一刀切”地進行歸因分析學生們基礎不好、學習不夠努力?
不論是打吊瓶,還是“零重點”,透過“吊瓶班”漸行漸遠的身影,我們在體味其中的艱辛與悲情的同時,也應該將關注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教育均衡問題上。畢竟,對于這些十八九歲的青年人來說,高考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起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