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70萬中小學教師實地走訪學生家庭580萬戶
真情架起家校和諧溝通橋
3月11日,又是一個星期天,湖北省竹山縣樓臺鄉學校教師黃勝文,第三次來到海拔1000米的南溝山頂,一邊陪輟學的劉吉春放牛,一邊勸她返校讀書。劉吉春卻說“寧愿在家放牛也不愿讀書”。黃勝文一面放牛,一面耐心給劉吉春講一些名人小時候立志求學的故事,談理想、聊現實,終于使她回心轉意,歡快地同老師回了學校。
這是十堰市開展“課外訪萬家”活動的一個剪影。2011年6月以來,湖北“課外訪萬家”活動在湖北省中小學轟轟烈烈地展開。到目前為止,湖北省近70萬名中小學教師100%參與了這一活動,實地家訪學生家庭580萬戶。
學生是最大受益者
“課外訪萬家”活動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大冶市羅家橋小學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單親兒童、留守兒童、思想和學業上有重大變化的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以及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等進行重點回訪,在他們中間推行“代理家長制”,使重點回訪學生在親情和關愛中不斷成長,學習、生活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四年級學生曉強,因輕度殘疾,語言表達存在障礙,只能說一個字,根本不能與人交流,常常悶悶不樂。“代理家長”陳雪萍開始教他說兩個字,然后教他說三個字,接著一句一句教他朗讀課文,引導曉強學會說話、學會與人交流,并發動全班同學做他的知心朋友。
慢慢地,曉強變了,他開始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玩,也愿意主動與人交流,變得快樂陽光了。“這個孩子我確實拿他沒辦法,是陳老師救了他,她是我兒子的再生父母!”曉強的母親對記者說。
黃州區寶塔中學二年級(5)班學生家長王林說,接到老師來家訪的電話,正在外散步的他趕緊往家里跑,他與老師像家人一樣圍坐在一起交流探討。不久后,他發現孩子學習勁頭更足,自信心更強,也更主動和家長交流了。“家訪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中斷多年后重新拾起,帶來的不只是家長的驚喜,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曙光。”他說。
宜昌市夷陵區三峽初中教師傅先榮,在家訪中得知三峽大壩建成后,東岳廟村的田地大多被淹,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占學生的60%。為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傅先榮的倡議下,夷陵區56所中小學都建立了親情視頻室,學生每個星期都可以通過視頻與父母溝通交流。
家訪中教師同樣被感動
不知從何時開始,教師登門家訪成為一件稀罕事,“家訪”變成了電話聯系,或是家長到學校去“校訪”。如今,在湖北家訪又成為家長和中小學教師津津樂道的話題。
湖北省教育廳廳長陳安麗說,中小學教師全員投入家訪,教師們把“課外訪萬家”作為反思教育行為、鍛造師德師藝的一個重要契機,認真籌劃每一次家訪安排,用更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孩子、看家長。
潛江市職教中心學生小達初三時父親去世了,平時學習懈怠。教師徐艷家訪時,受到小達家“親友團”的熱情接待。3個小時的交流,讓徐艷看到了這一家人對他的高度期望,也了解到他的孝順、懂事。
一次家訪,就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徐艷的心被觸動了,深感自己對學生的了解、關愛很不夠。原來,學生在貪玩的表象下,隱藏著許多沒有被發現的閃光點。此后,她開始用“心”去關注班上每一個學生,經常和學生聊天談心,盡力鼓勵、溫暖每一個人。
有效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湖北“課外訪萬家”伊始,湖北省每名中小學生家長都收到了學校發出的《關于開展“課外訪萬家”工作致家長的一封信》。該省廣大中小學教師用腳丈量著家訪的路,用心搭建著家校溝通的橋,推動了學校的和諧發展。
黃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王太小學教師去柏新屋灣家訪,發現由于拆遷,學生上學一趟要走5公里多的快速路,存在很大安全隱患。“每次看到孩子走在大卡車飛奔的路上,我的心就揪著。”學生家長石金明對來訪的王太小學校長黃建華說。有24位家長為此將孩子轉學到市內。上學安全成為王太小學《家訪手記》中“家訪反饋建議”最重要的一條。
該市開發區管委會和教文衛局對這條家訪反饋建議十分重視,主要負責人參與實地調研后決定,由開發區管委會出資在國家指定的校車制造廠家購置校車,聘請專職司機,免費接送學生。校車日常運行、維護、保險等費用納入開發區財政開支。2011年10月25日,一輛嶄新的41座黃色校車開進了柏新屋灣,并配兩位隨車教師負責安全,每天早晚免費接送附近村莊60多名學生上下學。原先轉到市內讀書的學生全部轉了回來。一所瀕臨倒閉的學校又恢復了生機。
“課外訪萬家”活動解決了不少熱點問題,有力推動了湖北省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以經濟貧困地區恩施市為例,目前已在鄉村學校建安居房200多套、周轉房440套。2012年秋季,2000名農村年輕教師、資教生和本地教師將圓“安居夢”。
“要把‘課外訪萬家’活動指標化、數量化,作為考核教師專業素質和職業規范的重要環節,和教師績效工資、評先表彰、出國培訓等‘硬掛鉤’。倡導廣大教師‘創先爭優’,培養和造就一批德藝雙馨的教師典型,推進湖北教育科學發展。”陳安麗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