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這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法學等聽起來“高大上”的專業榜上有名。眾所周知,選個好專業,才能好就業。可惜,國內一些富有盛名的專業,已被畢業生稱為“五星級”坑爹專業。而河南高校有不少國內頂尖級老牌專業,知名度雖不高,但在業內相當牛氣,咱們快去扒一扒吧。
【專業1】最受名企青睞的“40歲獨生子”
提起軸承專業,目前,全國211與985院校中,無一所開設,而河南科技大學依然保留著這個“獨生子”。河南科技大學的軸承專業開設于1974年,至今已經有40年,為全國軸承行業培養了2000余名本科生和碩士生。目前,絕大多數畢業生已成為軸承行業的技術骨干。
以前,機械工業部所屬數所高校均設有軸承專業,但在發展過程中,大多數把此專業裁減合并到機械專業中,軸承成了機械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以至于軸承專業畢業人數急劇減少。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洗衣機、自行車以及風電、水電的大型設備等,軸承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配件,這些都需要軸承專業人才的支撐。
正因為如此,河南科技大學軸承專業的學生在國內外大型企業中炙手可熱,該校也被業內人士譽為“中國軸承行業的黃埔軍校”。
“我們軸承專業每年有60名左右的畢業生,因為質優量少,國內外行業內的大型企業都來‘搶’。”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王老師介紹說,德國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瑞典SKF中國公司、日本NSK(中國)研究開發有限公司這三大業內國際巨頭不僅來“搶”,還與河科大合作培養人才。
【專業N】
糧油等聽起來土卻特受待見
除了軸承,我省高校中還有一些傳統專業,從名字上看有些“土得掉渣”,但在行業內卻是響當當的。
以河南工業大學為例,該校的糧油專業從建校初就是學校的特色,并一直保持至今,目前,該校糧油食品學院已成為國內糧油食品領域規模最大、專業設置最完整,且具有鮮明專業特色和雄厚科技實力的學院。正是因為如此,該校被譽為“中國糧油行業的黃埔軍校”,畢業生也是供不應求。
最牛的是,目前,全國約70%的大中型小麥加工企業、50%的植物油加工企業、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業,采用的都是糧油食品學院提供的技術。
同樣,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各個專業則緊緊圍繞水利水電相關領域,如外語類偏向于行業緊缺的涉外工程管理、工程翻譯、商務應用,法律類偏重于與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改革相匹配的水行政、水法方向,因為專業針對性強,畢業生也是炙手可熱。
【對比】 “高上大”專業被指“坑爹”
與這些土專業相比,不少專業聽起來很“高大上”,動畫、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管理等。然而,這些專業的就業率卻不如名字這么光鮮。
在全國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中,15個專業亮起了“紅牌”。與此同時,教育部還公布了全國各省市的低就業率本科專業,翻開我省就業率較低專業一欄:法學、應用心理學、漢語國際教育、應用物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榜上有名。
另據媒體報道,某咨詢集團通過對北京、天津、長春、杭州、南京等9個城市的20所大學進行調查,出具了一份《2014年度大學生全景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經濟學被選為學生心目中“坑爹指數五顆星”的專業,退學意向指數為14.2%。
【現實】 新老行業都“一將難求”
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一方面是這些專業就業率低,畢業生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每年的招聘會,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企業都苦于“在眾多畢業生里尋不到合適的人”。
據報道,在傳統行業中,如鑄造、煤炭等,由于這些專業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傻大黑粗”,考生不愿意報考,很多高校都撤銷了這類專業,行業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困境。沈陽市鑄造協會理事長葛厚彥曾表示,如今鑄造專業技術人才成了“稀罕物”,全國鑄造行業都面臨“一將難求”。
此外,新興行業也是人才難覓。以電商行業為例,目前,這些行業亟須運營、美工、市場推廣、客服等崗位,有些崗位甚至年薪8萬~10萬元,也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
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P2P網貸平臺總數超1500個,每月新增幾十家(上月增68家),并且仍無退燒的跡象,這也帶動了行業人才爭奪戰。目前,在P2P網貸行業,50萬年薪仍一將難求。
【反思】 通才教育使專業難“精深”
一面是企業苦于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一面是不少專業因就業率低而頻頻被亮紅牌,背后有什么深層次原因?
據了解,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高校工科專業設置是模仿蘇聯的,專業劃分很細。1998年,高校專業目錄調整后,培養本科生的專業目錄是按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模式,按寬口徑通才教育模式來設置。
于是,很多具有窄口徑細分特色的工科專業不斷被合并或取消。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的王老師介紹說,其實,河南科技大學也曾經對是否保留軸承專業有過爭論,不過最終,還是堅持辦下來了。
其實,寬口徑并不意味著放棄專業的深度挖掘,窄口徑也不意味著只學專業課,把兩者結合起來是一個比較好的模式。
“大一主要上公共基礎課,大二是專業課加公共基礎課,大三偏重專業課,大四主要是這些課程的具體實踐和運用。”王老師說,軸承專業大四學生的實踐課程不僅在實驗室里,還要到包含三大軸承巨頭公司在內的行業國內外知名企業中實習,畢業課程設計實行“雙導師制”,一個是校內老師,一個是行業專家,經過這樣循序漸進,最終培養出來的才是企業用得著又能理論創新的人才。
鏈接
15個本科專業
就業率低被亮“紅牌”
◎食品衛生與營養學
◎生物科學
◎旅游管理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市場營銷
◎動畫
◎知識產權
◎廣播電視編導
◎表演
◎藝術設計學
◎播音與主持藝術
◎音樂表演
◎電子商務
◎貿易經濟
◎公共事業管理高校設專業 真不該“人有我必須有”
15年專業數量增了9倍 師資不夠、培養方向模糊 學生一畢業就失業【樣本】
藝考生10年增30倍
學表演的70%“就業差”改行
文化分不夠,藝考分來湊。近年來,播音主持、美術、編導等藝考專業成為不少學生圓大學夢的捷徑。在許多學校藝考招生簡章上,也頻頻現身廣播電視編導、表演、藝術設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表演等“熱門專業”。然而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近兩年來全國15個本科專業就業率“困難戶”名單中,這些專業赫然在列。
而《2013藝術教育行業分析報告》也表明,2002年至2013年,全國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從597所增加到1679所,藝術類考生人數從3.2萬增加到近100萬。
我省2004年高考藝術類考生僅有3萬多人,然而,到2009年,該數字已經突破10萬,隨后,藝考降溫,但2014年,我省藝考人數仍達80853人。
與動輒上萬的藝考火爆人數相比,現實卻是骨感的,這些藝術專業學生畢業后真正愿意并且能夠從事藝術行業的,可謂九牛一毛。《2013藝術教育行業分析報告》表明,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表演系畢業生,70%因就業不理想而改行。
【探因】
專業數量瘋長
什么熱上什么且人有我有
其實,藝術類專業的迅速擴張,只是我國高校眾多專業爆炸式增長的一個縮影。
1998年,我國高校共設置有12個學科門類,249個專業。2012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從2013年起,高校可以根據專業目錄自行設置本科專業,也可以申請設置尚未列入目錄的新專業。這一政策的本意是尊重高校自主辦學、自主發展,同時也有利于高校適應市場需求來培養人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2014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備案或者審批結果,其中僅新增備案專業就達到1804個。
以新聞專業為例,全國新聞學類專業1994年有66個,到2005年已達到661個,是1994年的10倍。
傳統專業遭瘋狂復制的同時,一些緊跟市場的新專業也迅速長大。
一位高校資深就業指導老師告訴記者,高校多年積累的專業病,最典型的莫過于趕時髦。各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一直是什么熱就上什么,只盯眼前不看長遠,且人有我有。比如物聯網,全國已經有幾百所學校設置該專業。而市場營銷、工商管理、計算機專業更是遍地開花。
另外,為了讓一些老專業聽起來時尚些,學校更是使出奇招:改頭換面。地理專業改成“地理環境管理與經濟開發”、統計學更名為“應用統計學”、哲學換上“應用哲學與領導宏觀決策”的新衣……
【觀察】
專業盲目擴張
讓不知所學的畢業生就業茫然
專業的瘋狂復制、擴張,趕時髦,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嗎?
據了解,有些學校雖然將老專業改了新名字,但老師、教材、課程設置也只是重新排列組合,七拼八湊、匆忙上馬。對于那些普遍開設、普遍教學的專業,代價就是人才培養成效低,與市場需求脫節,畢業生總量大,卻畢業就失業。
還有一些趕時髦的專業,靠的就是草臺班子,老師跨專業教學,寬進寬出。學校尚且如此盲目,學生們對專業方向就更一無所知了。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楊捷分析認為,高校設置專業一哄而上,是熱門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被亮“紅牌”的這些專業并不是說社會沒有需求,而是高校前些年搶上專業,沒有研究這些專業的人才需求規模、人才培養方向。結果,畢業的多,確實有專業技能的反而很少甚至沒有。
【反思】
設置專業先調研
有多少師資 社會需要多少人
在楊捷看來,大學在設置專業時需要考慮幾個因素:一是社會及國家發展的需要,比如一些以前沒有的新型專業,如果國家發展需要就應該開設,但這個開設是在控制規模的前提下,而非一窩蜂地全上,只為了學科齊全、跟風是不行的。
二是大學設置專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優勢學科一般來說都是特色學科,比如河大的中文專業。
三是一定要考慮市場和整個社會人才結構的變化,要做好調研。比如歷史老師未來幾年有多少人退休,缺口是多大。我們現在的調研工作做得不夠,信息也不靈。15個被亮“紅牌”專業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問題。另外,還要照顧到大學的功能。大學科研、教育都要搞,還要服務社會、傳承文明,哪一個專業都不能隨便砍掉。
【建議】
通才專才統籌兼顧
培養適銷對路人才
在不少人看來,連年的大學生就業難實際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深層次改革。著名教育專家熊丙奇就表示,現在一些211、985高校沒有按照自己的學校定位辦學,一些職業院校也都熱衷擴大專業設置以達到綜合性大學的規模。這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下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那么,怎樣才能讓人才適銷對路呢?在楊捷看來,低就業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畢竟就業率只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他建議,被亮“紅牌”的專業,不是不辦,而是要縮小規模、精益求精、提高質量。同時,許多人文社科等類別的專業還是需要寬口徑人才,高校在實際培養過程中,要注重通才、專才兼顧,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
鏈接
除了專業 本科生還應會啥
15個專業被亮“紅牌”,你的專業中槍了嗎?其實,專業也不能完全決定職業走向。大學里,本科生還有很多可學的。
1993年,普林斯頓大學對本科生的12項衡量標準:
1.具有清楚的思維、談吐、寫作的能力。
2.具有批判性和系統性推理的能力。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具有獨立性思考的能力。
5.具有敢于創新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6.具有與他人合作與溝通的能力。
7.具有判斷什么意味著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
8.具有辨別重要的東西和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
9.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如定量、歷史、科學、道德、美學等。
10.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
11.具有觀察不同學科、理念、文化相關之處的能力。
12.具有一身求學不止的能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