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開學季,都會有不少家長為孩子四處奔波
每年暑假,孩子們放假了,可不少家長開始忙碌了——為了能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分到好班級,甚至排到一個好座位而到處求人“照顧”。昨天,鄭州市中小學正式開學,喬先生終于松了口氣:女兒能去他們看中的學校讀書了。之前,他為了孩子能入學,到處求人,最終“功德圓滿”。
現象
孩子入學季 爸媽求人季
8月13日,在外地出差的喬先生匆忙趕回鄭州。朋友幫他約了某區教育部門一位領導,當晚一起吃飯。
按政策,女兒也能上一個離住處很近的小學,但喬先生相中了不在片區內的另一所“更好”的學校。
此前,他求另一位朋友幫忙,聯系上了該小學領導。對方同意讓他女兒入學,開價2.5萬元,不含借讀費。
為了孩子上學到處求人的家長,不止喬先生。
今年春節過后,鄭瑩就開始托關系為女兒開證明、跑學校、求名額。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家幾乎每兩天就召開一次家庭會議,商量對策、想想還能再托哪個人。
“我是老師,特別能理解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如果我什么也不做,任由孩子隨便上一所學校,心里會覺得對不起孩子。”她說。
也因此,無數家長利用自己的關系網,希望多找幾個人,多找幾條線,結成一張大網,“網大了,總能網住一所好學校吧。”
故事A 求對了人 保安也能幫上忙
喬先生之前還有過一次成功的求人經歷。他覺得,一定要找對人。
今年春節前,他幫侄女從開封轉到鄭州上學。當時,喬先生先找了倆朋友到金水區某小學說情,學校以不招收五年級學生為由拒絕了。
后來,他去學校打聽情況時,遇到了一個開封口音男子。搭上話后,喬先生得知,該男子在學校承包食堂。
喬先生覺得有戲:能在學校承包食堂的人,應該有過硬的關系。果然,男子說,自己有個親戚是某教育部門的領導。喬先生跟該男子攀起了老鄉交情,并說侄女上學求人不成的事兒,男子爽快應承了下來。
第二天,喬先生就給男子送去了煙酒。學校開學時,對方給喬先生送來一張“條子”。喬先生拿著“條子”,只交了5000元借讀費就入了學。
同在鄭州的王林,由于“人脈廣”,常有朋友求他幫忙解決孩子上學的事兒。王林講述了這么一件事:一個家長想讓孩子入某“名校”,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關系,“想送錢都送不出去。”
一次,他跟該校保安聊天時得知,對方就能幫助孩子上學。這名家長將信將疑,給了保安幾千元錢,居然真的成功了。
故事B 求人不成 中學校長想改當小學老師
也并不是所有的求人都能成功。就在13日晚上,喬先生做東的飯局中,一位張姓男子就講了一件有錢也沒上成學的事兒。
鄭州市某中學有位副校長,家附近有一所小學,可由于“居住地和戶籍不統一”,孩子一直辦不了入學手續。
該副校長提前半年就開始到處求人。據張先生轉述,“但凡沾點兒邊的人,電話都打了很多遍,入學的事兒還沒解決。”
小學報名前,該副校長又去求某區教育局的一位朋友,跟她一起去找學校領導,還拿了5萬元錢。最終,她又帶著5萬元錢出來了——校領導拒絕了她,因為入學壓力太大。
出來時,副校長眼睛都紅了。她說,自己不當中學副校長了,要去小學當老師,“求了那么多人,自己的孩子都上不成學。”
像這位副校長一樣,求了一堆人也沒辦成事兒的家長不在少數。就連她本人,也曾拒絕過求她的人。
做過多年“上學中介”的王先生說,這些到處求人的人,有三分之一是在劃片時被劃在了離家近的學校之外,還有三分之一是想上個名校,另外三分之一是年齡不夠、沒鄭州戶口、戶籍跟居住地不一致、手續不全等原因。
說法
刷臉還是刷錢 你總得選一個
鄭州很多“幼升小”“小升初”等QQ群異常火爆。群里,有很多“上學中介”出沒。甚至,有些群專門為無人可求或不想欠人情的家長提供服務,每所學校都有明確的價碼,1.5萬元~5萬元不等。
“中介”劉先生早已摸清了這些家長的心思。在他看來,如今甚至形成了一種新的趨勢——不求熟人幫忙,直接花錢辦事兒。群內一位家長算了筆賬:求熟人幫忙,要先請熟人吃飯、送禮品,再給一筆活動經費,送給關鍵人物的錢一分不能少。最終,事辦成辦不成不一定,錢花了,人情也欠下了。劉先生分析,還有一些人不愿找熟人幫忙,是礙于面子不好討價還價。“人家說要3萬元,你就得給3萬元。你明明覺得錢要多了,還得一臉感激地給他。”
不管你最終求熟人還是找中介辦事兒,都離不開兩樣:錢和人。用一位家長的話說,刷臉還是刷錢,你總得選一個。
觀點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
導致求人上學現象盛行
“上學求人”現象盛行,在教育專家熊丙奇博士看來,是現在教育體制逼迫家長做出來的非理性行為。
學校與學校之間,無論教育資源還是辦學條件,都存在很大差異。家長希望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也能理解。
“有的學校表面上說,就算你交錢也不讓你上,因為你達不到分數或不在我們片區。”熊丙奇說,但由于家長有讓孩子上好學校的需求,“求人”上學現象就轉入地下,“比如一些明碼標價的上學中介的出現。”
熊丙奇說,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政府部門把很大精力都用在了打擊‘擇校熱’,但沒有大力去推行教育資源均衡。”
早在多年前,熊丙奇就呼吁用政策引導教育公平,“應提高郊區教師的待遇,鼓勵教師去郊區。”
“求人上學現象的盛行,恰恰說明現在教育均衡方面的工作做得遠遠不夠。”熊丙奇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家長均為化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