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爺把妾妃來夸贊,感激你三千寵愛集于俺。且祝愿龍體永康健,愿你萬歲爺壽比南山……”在王曲村懷邦劇團排演廳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繼承人、豫西北地區懷梆劇種第五代傳人趙玉清老人在同學們的熱切期待下表演了一段《返西京》,同學們興致勃勃地把她圍住,詢問起一腔一調,一招一式。趙老師都娓娓道來,從懷梆的淵源講起,融匯了懷梆演唱的技巧、樣式。
懷梆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沁陽市特有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明洪武永樂年間,已有三百余年歷史。王曲村懷梆劇團始建于1955年,現有演員、樂隊、劇務47人,他們農忙務農,農閑唱戲。劇團中大多人有著近二十年的登臺表演經驗。村里大人、小孩都能隨時哼唱上幾句,在周邊乃至更遠地區有著重要影響力。
聽聞趙老師前來教授懷梆,王曲村懷梆戲劇團的十幾名成員也紛紛來到排演廳,熱情地向同學們教授起懷梆戲。經過初步選拔,部分學員成為學戲的重點培養對象,他們學習的是《穆桂英下山》轅門斬子選段,它的曲調激昂有力,詞句通俗易懂,動作有力、美觀大方。75歲高齡的梁世毅老先生是同學們的“藝術指導”。家在沁陽的龐倩激動的說,“我家鄉能夠擁有這樣豐富的文化遺產感到十分幸運,一定要好好地珍惜保護。”同學們一直學習到了深夜才依依不舍地送老藝人們離開。
頭戴包巾,畫上花臉臉譜,身著厚厚的戲服,經過一周的反復練習,大家終于在西王曲影劇院舞臺上開唱,演出的是《轅門斬子》這段。“這一個穆桂英真乃出眾,實實地服了我……她跨下了桃花馬,銀槍似膠龍,打得我手按地腳蹬空兩眼發黑頭發蒙”。最近張凱每天都清晨五點多鐘起床,開始咿咿呀呀地吊嗓子,“這次學戲我走近了懷梆,并且愛上了它。”一大早西王曲影劇院已經被專程前來聽戲的村民圍了個水泄不通。隊員們個個身穿戲服,手持兵器,佩大刀長劍。表演配有二胡、板胡、嗩吶、笙等樂器,同時帶有自身特色的棗木梆擊打出了節奏。雖然只學習了短暫的幾天,但隊員們唱腔慷慨激昂,表情、動作到位,收放自如。“娃娃們演得真好,以前我還愁懷梆后繼無人呢。”劇團的一位老藝人興奮的說。
不容忽視,以懷梆戲為代表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大量處境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進行研究和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脈,是新時期新青年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河南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說。懷梆戲的許多劇本依靠口口相傳,無文字記載。一個民間老藝人的去世就是一個博物館的消失。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服務團正在積極整理《收吳漢》、《反潼關》、《樊梨花歸唐》等劇本,已整合藝人資料檔案近50份,并錄制部分年邁藝人唱戲視頻音頻片段,記錄工作仍在繼續。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服務團今年以“調查服務學習傳承”為方針,主要圍繞著農民主要娛樂方式、傳統藝術在農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傳承策略等三個方面展開。據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呈現青黃不接、性別單一、藝人老齡化程度嚴重等現象。其中,老藝人主要以男性為主,年輕藝人中中年婦女比例較大。梁世毅老人感慨道:“你們年青人奔到這里體驗懷梆,我想你們就像是一個個播種人,把懷梆播向四面八方,使它更為人知。”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