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某專業學生被要求銷售一份蕪湖特產,且銷售成績將作為期末考試考評內容。在媒體的報道和網絡的發酵中,這一件簡單的事情被分化成兩種認知,一種對這種銷售考評模式大為贊揚,認為該行為更好地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另一種認知則是有人對老師的行為存在質疑,質疑老師是否從中牟利。
一種與眾不同的創新考評,為何會引發這樣的爭議?對此,記者也聯系到校方和學生,對此事進行了了解。
近日,記者就此聯系到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的一位老師。該老師自稱姓胡,表示對此事前因后果都很了解。他向記者介紹,老師讓學生銷售土特產作為期末考評內容的事,確實屬實。他向記者解釋,事情的起因是,根據該校營銷策劃專業及《促銷策劃》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為了考核學生的實際技能。營銷策劃教研室計劃改革《促銷策劃》課程考核和評價方式,并擬定出改革方案,方案以學生平時成績+促銷方案制定+銷售業績+總結報告綜合評分作為該門課程成績。胡老師告訴記者,土特產是教課老師通過朋友渠道自掏腰包拿的貨,“老師的這個朋友是做企業的,非常支持這種教育改革,所以向這位老師提供了產品。結果是,學生如果賣掉特產的話,所賺的錢歸學生自己所有;如果沒有賣掉,最終這位老師也將東西作為新年禮物免費贈送給了學生。”
胡老師告訴記者,在這個考評過程中,學生需要制定銷售方案,并付諸實施,將產品售出,售出后還要撰寫總結報告。“結果是大部分的學生都賣掉了土特產。”對于社會上少數人對老師的質疑,這位胡老師表示很為同事叫屈,“明明是一件很好的事,真的需要媒體好好澄清一下。”
昨日,記者就此也聯系到該校12級營銷與策劃專業的學生張娣。張同學告訴記者,今年期末老師前,教《促銷策劃》這門課的老師曾經在班級里向大家征求過意見,詢問過大家是實訓測評還是考試測評。“當時我們都對實訓比較好奇,所以很多人都比較贊成實訓測評。”張娣說,1月4日,老師讓班級中的小組組長領取大禮包,內有傻子瓜子、茶干、花生、酥糖在內的蕪湖特產。“老師說,定價是48元,最高售價不能超過56元。”
張娣說,接到任務后,班級中的各個小組開始實施自己的銷售方案,考慮到單兵作戰的“勢單力薄”,幾個小組展開聯合銷售,通過在高校內“掃樓”和擺攤的方式,向大家和社會推銷土特產大禮包。“我們跑了很多的宿舍樓,因為小組聯合賣的話,東西數量比較多,賣起來不會顯得很奇怪。”張娣說,在大家的聯合銷售模式下,班級中的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任務。
“老師在賣之前也不停地強調,禁止自銷,或者向自己的熟人銷售,并讓我們互相監督,組長對本組組員進行監督。”張娣說,通過這種實訓的銷售方式,大家很多都是第一次參與實踐性的銷售,并在銷售中發現了存在的問題,“我們很多人都覺得這種方式挺好。”
張娣說,至于網絡上一些人對老師的誤解,她表示不認同。“我們替老師覺得委屈。因為賣掉產品的錢最終都給了學生,而且最后沒賣掉的禮盒,老師也送給了我們。”
對于這件事,很多市民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家住大礱坊附近的孫先生告訴記者,很多人都很反感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認為對于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都希望能通過實踐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掌握所學的方法和知識。“所以我覺得對于營銷或者銷售之類的專業而言,有機會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進行實際的銷售,還是很有必要的。對學生肯定也是有益的。”但是孫先生也表示,在創新的過程中,也要“破立結合”,也就是在破除舊式教育模式的同時,也要在創新的同時設立一些完善的環節,比如說如何考量銷售產品不屬于自銷,這個行為是不是由學校統一以通知的形式提前發布并實施,以及資金的來源可不可以更加透明公開,以及售后的資金如何分配等。“在這些環節上多多進行完善,既能讓質疑不攻自破,又能達到初衷,豈不是更好?”
而市民陳女士則告訴記者,在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內推行這種實訓,還是很有必要的。關鍵是,學生是否歡迎,實訓的效果能否讓學生從中受益。“只要這兩個目的達到了,實訓在教育這塊的效果就算達到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