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期投入多、生源不足、信貸困難,不公待遇等因素影響,安徽民辦高校正陷入生存困境。為此,安徽省工商聯發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安徽民辦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就此作出重要批示:民辦高校的發展涉及到政策、體制、投入等方面的問題,請省政府專門研究。
現狀不容樂觀
安徽現有21所民辦高等學校,其中本科院校5所,高職專科學校16所,累計培養畢業生16.7萬余人,為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為準確了解安徽民辦高校發展狀況,安徽省工商聯采取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全省民辦高校進行調研。調研顯示,安徽民辦高校生存狀況不容樂觀。首先是投資無回報。據調查顯示,安徽民辦高校平均累計投資達2.6億元,除合肥財經職業學院有3.2%的投資回報率外,其他18所院校都沒有投資回報。其中合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投資回報率為-4.8%,安徽礦業職業學院投資回報率更是低到-10%。其次是招生持續下降。2011年安徽民辦高校的實際招生數僅占計劃招生數的80.1%,其中民本高職專科的實際招生數僅占計劃招生數的73.5%;2012年更是分別下降到63.9%、50.1%。
同時安徽民辦高校教育資源閑置嚴重。據調研統計,目前安徽民辦高校在校生總數僅占學校能夠容納的學生規模數的59.2%;教學用房閑置率平均為22.1%,學生宿舍閑置率平均達32.4%;教學儀器設備利用率為85.7%,圖書資料利用率僅為59%。學生數最少的專業學生數平均僅為16.1人。部分民辦高校教師資源較為閑置,受調研的19家民辦高校中有10所民辦高校師生比在1:18以下,其中安徽揚子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比低到1:5.3。
由于生源不足,加上缺乏財政資金扶持,少數民辦高校面臨倒閉的危險,大多數民辦高校靠舉辦者從其他產業撥出資金來維持,發展信心受到動搖。
突出問題何在
制約安徽民辦高校發展的突出問題在哪里?調研發現,首先是法人地位模糊。不是企業,不是社會團體,也不是事業單位,民辦學校"民辦非企業"的身份成為"第五類"法人(安徽民辦高校除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外,都是"民辦非企業"法人)。民辦高校法人屬性的模糊,及隨之而來的稅費、回報困境,令民間資本在教育領域進退兩難。由于法人地位不明確,造成了民辦高校及其教師和學生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歧視"。
同時,安徽民辦高校辦學資金緊張。首先是缺少財政補助。安徽每年對公辦本科高校生均補助12000元,加上學生人均繳費4500元左右(不含藝術類),實際本科公辦高校年收入每位學生16500元。而民辦院校一方面享受不到政府生均補助,另一方面又被規定本科生年收學費上限為11000元(不含藝術類),這樣學校年收入每年每人凈差5500元,從而把民辦高校放到了與公辦高校完全不平等的地位。第二是學費上升空間有限。據調研顯示,浙江民辦高校本科人均學費在15000元以上。相比較而言,安徽民辦高校學費在全國偏低。第三是同比例提取助學金不公平。
按照有關規定,從民辦學校學費中拿出與公辦學費(不包括財政補助)同等比例作助學金,由于民辦高校學費與公辦高校學費的差異,民辦高校承擔了更重的負擔。
安徽民辦與公辦高校教師退休待遇差別大。目前安徽民辦高校的教師是按照企業職工的身份、費基、費率來繳納社會保險(放心保)的,這使得教師在退休后的待遇與公辦院校的教師形成很大差距。據調研,安徽民辦高校教師按企業職工身份退休后,享受的退休待遇只有公辦院校同類人員待遇的1/3左右,使得同樣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因所在單位性質的差別而產生"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加上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職務晉升等問題,都成為學校教師引進、培養、穩定的突出矛盾,造成引進高素質人才難,師資隊伍流動性大,影響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安徽民辦高校生源競爭處于劣勢。生源競爭表現在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民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民辦學校與國外教育機構、省外與省內高校之間的生源爭奪。由于安徽省財政給公辦院校生均補助,較低的學費可以就讀公辦院校,造成報民辦院校的考生大量減少,民辦院校學費明顯高于公辦,很多考生即使被民辦院校錄取也不來報到入學,民辦學校漸漸成為考生走投無路時無奈的選擇。生源不足、生源素質相對較差,是制約民辦院校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后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安徽的民辦高校規范管理有待加強。少數民辦高校因辦學歷史短,經驗不足,存在重利益輕公益思想,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黨團組織建設不健全,學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薄弱,出資方式不夠規范,財務管理、招生行為不規范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
促進發展政策建議
安徽省工商聯建議:首先要明確民辦高校"事業單位"屬性。"民辦"、"非企業",造成社會對民辦高校及其師生的歧視。建議安徽專門出臺政策,從民辦高校的法律地位、性質認定、各項權益等方面重新加以約定、規范,保證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平等的競爭環境,推動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同時,安徽要加大對民辦高校的財政支持力度。各級政府應依《民辦教育促進法》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應隨同級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步增長,并納入財政預算,探索建立差額補助、定額補助、項目補助、獎勵性補助以及購買服務等多元化的公共財政資助民辦教育體系。據測算,對擁有3000-5000名學生規模的民辦高校,給予生均補助在2000-3000元的補助標準才能基本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建議安徽對民辦高校給予一定的生均撥款補助,使民辦高校的學費加財政補助與公辦高校的學費加生均補助基本持平。同時,對于助學金的提取,民辦高校應按照公辦高校的學費標準同比例提取。完善民辦高校融資擔保體系,探索組建由國資引導、民資參與的教育擔保公司,為民辦學校提供貸款擔保等服務。允許民辦高校用非教學資產(食堂、公寓等后勤設施)作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多渠道解決融資難問題,滿足民辦高校正常的資金需求。
另外,要建立民辦高校教師的保障制度。建議安徽出臺相關規定,讓民辦高校的教師參照事業單位人員的費基費率繳納養老保險,使民辦高校的教師與公辦高校的教師在退休后享有同等待遇,從而穩定民辦高校的教師隊伍。政府對民辦高校在核定教職工指標內給予五險一金補貼。同時,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公辦學校教師向民辦學校流動,公辦學校教師自愿應聘到民辦學校任教的,其身份保留,退休時按公辦教師相關政策執行。
擴大安徽民辦高校辦學自主權。民辦高校在確保達到校舍、師資、設備等基本辦學條件要求的前提下,允許自主制定年度招生總規模和分專業招生計劃,審核備案后即可面向社會公布招生。鼓勵在民辦高校專科層次試行"校考單錄"、"三位一體"以及進行"注冊入學"等招生改革試點。支持民辦高校立足安徽、面向全國拓展生源范圍。適當擴大民辦高校收費自主權。擴大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自主權,按照民辦高校的辦學規模,安徽省教育廳比較同類公辦高校,放寬20%比例核定專業設置總數。在專業設置總數以內,允許民辦高校根據市場需求,自主設置一些新興專業、熱門專業。
加大對民辦高校的資源整合,優化高校辦學層次。除中國科技大學外,部分"211"高校和重點建設的本科高校還有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建議重點本科高校取消高等職業教育,把辦學重點放到本科教育中去,把高等職業教育層次讓位于高等職業院校,特別是民辦院校。從陜西、重慶等地的實踐來看,效果明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