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路小學、師范附小、46中、48中、50中等連鎖辦學,最初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歡迎,但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也給家長帶來了不少煩惱。
“增加教師流動,不用名校辦分校,在家門口也就能上到‘名校’。”最早提出該問題的合肥市人大代表忽偉平說。
代表說
每所學校都應有自我發展能力
“可以說,這種方式很失敗。”對于晨報報道的“名校辦分校”的現象,合肥市人大代表、安徽神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明祥也給予了重點關注。
“難道打著名校的招牌,辦學質量就能上去了?”余明祥搖著頭說,每所學校都應當有獨創的自我發展能力,而不是“復制”招牌。作為父親,余明祥也有過為孩子上哪所學校而發愁的經歷,“當然想上名校,但孩子的成績能不能在名校站住腳?如果去上名校所辦的分校,分校的辦學質量又到底怎么樣?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家長,想方設法要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名校念書,但我的意見是‘寧做雞頭,不當鳳尾’,沒必要全往所謂的名校塞。”余明祥說,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學校應該多方面發展教學能力,家長也應該多方面衡量學校的辦學質量。
教師流動,在家門口就能上“名校”
最早提出該現象的人大代表忽偉平表示:她自己身在教育圈,身邊有很多名校老師,不少都在為此而“吐槽”。
“我表達的是老師們的意見:分校多了,資源、管理、教學質量、學校文化的形成都不能保證,給名校的聲譽帶來影響。”她說,如果名校真要辦分校,那就要辦一所成功一所,而不能廣泛撒網。
她建議,政府要加大對弱勢學校的扶持,比如說在教育資源方面要統一配備。同時,要加大老師之間的交流,增強師資力量。另外每個學校都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文化。
辦出有特色的學校
名校的優勢是什么?“升學率!”合肥市人大代表、合肥市第63中學年級組長萬嫻珍給出的答案很干脆。
她提出,希望不要以平均分為標準變相排名,這一方面導致層層壓力,“主管部門給學校壓力,學校給老師壓力,老師給學生壓力,最終導致學生作業多,壓力大。”
老師的孩子對名校“不感冒”
“如果作為一位家長,你們會帶著自己的孩子追逐名校嗎?”忽偉平和萬嫻珍的答案都不是肯定的。他們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老師來說,自己的孩子肯定上自己的學校,因為對自己的學校更放心。但如果只是普通家長,她們也表示,肯定不會極端,“如果家在東頭,絕不會為了孩子上名校去西頭買所謂的學區房。”
名校的分校到底靠不靠譜,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普通的家長無法去考察學校的好壞,而她們也給各位家長另辟了一條蹊徑:選名校不如選“名師”,普通學校認真負責的老師你的孩子值得擁有。
委員建言
分校考核不過關母校也要“挨板子”
合肥市政協委員、師范附小教師翟春燕表示,由于學校規模迅速擴大或者辦分校,分校區大量招聘及外聘教師,家長對并非來自原校的新教師缺乏信任,引起家長與學校的矛盾。學校領導由于兼顧各個分校,導致管理上的疲勞與疏漏。外聘教師存在不穩定性,家長對教師的流動、更換,意見很大。
翟春燕建議,首先應當實現母校和分校間教師的真正流通,通過制度性的安排調走部分母校的老師去分校任教,或者定期安排母校教師去分校上課。現在很多分校只是掛個名字,彼此間的溝通交流很少,“如果教師不流通,母校的教學方式、教育理念是沒法傳承到分校的”。
其次,可以改進分校區的教學模式,不必照搬母校。師范附小有2個分校區,其中一個分校位置較偏遠,孩子學前教育弱、動手能力強,分校就根據學生的特點加入了一些校本課程和創新元素,如創辦腰鼓隊、籃球隊,開辟開心農場,讓孩子自己種土豆、西紅柿等蔬菜,這樣就也保證了教學質量。
再次,翟春燕建議學校的辦學規模不能盲目擴張,不必掛名校名稱,通過結隊幫扶的方式同樣可以起到提高辦學質量的作用。“中、小學辦學規模向‘大學校,大規模,集團化’發展,這樣做不利于學校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培養。”師范附小就與辦學質量較弱的合肥保興小學“手拉手”結對幫扶,同樣效果不錯。
加強對新增教師的再培訓
市政協委員、合肥市三十五中校長范德標認為,辦分校也滿足了市、縣、區的教育需求。但政府要科學調研,在哪里辦、辦多少分校不能想當然,否則會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對已經辦好的分校,考試院分配招生計劃時,要按計劃逐步推進,根據分校辦學質量的提升,招生從少到多,否則難免“消化不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