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量身定制的《高等數學》教材正式交付學生使用。這本既有別于研究型大學理論體系教材,又有別于高職院校工作體系教材的新書,在我國目前出版的1.8萬種教材中無疑是個“另類”。
鮮為人知的是,這本教材是由安徽省14所新建本科院校數學骨干教師歷時一年、聯合編寫的。這也讓成立一年有余的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又稱“行知聯盟”)開始浮出水面。
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取暖”
安徽行知聯盟由安徽科技學院、合肥學院、宿州學院、銅陵學院、皖西學院、黃山學院、合肥師范學院、滁州學院、池州學院、蚌埠學院、巢湖學院、淮南師范學院、安徽三聯學院、安徽新華學院等14所本科高校組成。這些高校都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近10年來由高專或高職“升格”,其中師專又占大多數。
從建校歷史上看,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都經歷了由專科學校與成人高校、中專學校合并重組的過程。隨著學校的升格,各校普遍進行了專業布局調整,學科專業面得到進一步拓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但初期“物理性”合并,也造成有些專業定位不明確、特色不突出、條件較薄弱等問題。同時,由于地理位置大都在遠離省會城市的地級市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辦學理念比較封閉,甚至盲目推崇“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型”和“國際化”,追求“大而全”的辦學模式。
此外,安徽省域內既有中國科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學等“985”、“211”高校,又有一批緊密聯系地方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校長都有“在高水平人才培養上比不過‘985’、‘211’,在就業創業上比不過高職”的感慨。同時,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安徽省對新建本科院校的資金支持也極為有限,14所新建本科院校之間實際上也存在著資金、師資和生源等方面的激烈競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間混戰”,幾乎是新建本科院校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
“無論哪一類型的學校,要想辦出特色,提高質量,就必須實行開放辦學。不僅要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不僅是行為方式上的開放,更是思想觀念上的開放。方法就是進一步加大開放與合作。”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程藝說。曾任中國科大副校長的程藝認為,在資源相對不足的省份舉辦高等教育,必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辦學成本,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取暖”。
2008年12月26日,在安徽省教育廳指導下,銅陵學院等13所新建本科院校宣布成立“行知聯盟”(安徽科技學院隨后加入),旨在促進省內同層次、同類型新建本科院校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聯盟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打造安徽省新建本科高校戰略聯盟共同體,探索新建本科院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模式。
以特色專業對口交流為突破口
安徽行知聯盟的成立,本意上就是要踐行陶行知先生知行教育思想,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知行統一的高素質人才。但是,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無論是理念的建立,還是具體設計的實施,都面臨著諸多困難。
以合作計劃中的“學生可以跨校攻讀雙學位、不同學校教師可以互聘、管理干部可以互派掛職”為例,由于14所院校分散在12個城市,實際上很難操作。不少校長和教務處長認為,一年多來,聯盟高校的領導能力、頂層設計能力顯著提高,但合作機制還不牢靠,資源的共享度仍沒有較大突破。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熱熱鬧鬧,行知聯盟的發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合作要取得實效,必須向下延伸到專業、課程、師生。”在今年1月20日召開的聯盟第二屆年會上,14所新建本科院校對合作計劃進行了充分討論,最后確定6所高校拿出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進行對口交流,建立專業合作平臺。
從4月9日合肥學院牽頭召開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和物流管理3個專業對口交流合作會議以來,宿州學院的應用化學專業,皖西學院的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和教師教育專業群,銅陵學院的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專業,安徽科技學院的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黃山學院的旅游管理專業等對口交流合作相繼展開。合作關鍵在于建立開放的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搭建統一開放的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實驗室和實踐實習基地,促進學科的深度融合和綜合化、特色化發展。
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為例,目前聯盟高校有11所都開設了此專業。合肥學院1983年建立該專業,在化工分離方向上形成了鮮明特色,是國家特色專業、碩士點建設單位。近3年來,該專業共投入建設經費745萬元,在23個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與企業共建嵌入式實驗室、膜材料與膜過程實驗室、精細化工實驗室、粉體及新能源材料實驗室等。確定對口交流關系后,聯盟11所高校共同制定了“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以安徽省及周邊地區對化學工程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化工(現場)工程師”為人才培養目標,利用合肥學院該專業與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合作共建的有利條件,力爭用4年左右時間,在聯盟內把該專業建設成為全國有一定影響力、具有地區特色的品牌專業。
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儲常連告訴記者,聯盟今年確定的10個對口交流特色專業,都制定了詳細的專業對口交流計劃,對核心課程的確認、學生互派、學分互認,教師支援,實驗室相互開放,以及實驗室建設及考察、實踐教學觀摩等系列活動內容都作了詳細安排。
特色發展必須超越“先天不足”
“專科的想升本,本科的想成為‘211’,‘211’的想成為‘985’,最后大家都想成為北大清華。”這是目前社會上流傳甚廣的批評高校缺少特色的一個說法。
造成高校這種“千校一面”的狀況,其原因不僅僅是“大家都想成為北大清華”那么簡單。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和平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院校和部屬重點高校相比,本身就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存在著“先天不足”,在創新的條件和能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簡單模仿也就成了一條“捷徑”。
模仿畢竟不是創新。安徽行知聯盟14所高校中,有11所都是由原來的師范專科學校升格而來,教師教育是其“老牌專業”。以數學專業為例,過去這11所高校采用的大都是同濟大學等重點大學編寫的教材,但無論是教材內容的選擇,還是知識的難度,并不完全適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因此,從2009年8月開始,聯盟14所高校的數學骨干教師坐在一起,共同商討如何編寫一本適用于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類型的教材。這一行動也得到了潘懋元先生的肯定。
聯盟本科院校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因此,推進優質資源共享、實現共贏是關鍵。以黃山學院為例,其旅游管理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在“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指導下,黃山學院豐富的旅游教育教學實踐資源,要對聯盟其他院校的旅游專業開放;同時,黃山學院的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教師教育專業群等7個專業,也可以共享安徽科技學院、合肥學院、宿州學院、銅陵學院、皖西學院等相關國家級或省級特色專業的相關資源。
聯盟專業抱團發展更得到了省教育廳相關政策的支持。2010年,安徽省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申報對聯盟實行傾斜政策,鼓勵聯盟作為獨立單位聯合申報,聯盟申報計劃不占用各成員單位申報計劃。目前,聯盟已推薦安徽科技學院食品工程實訓示范中心、合肥學院機械工程實驗實訓中心、皖西學院應用文科實訓示范中心申報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合肥學院工程管理專業、銅陵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宿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申報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安徽14所新建本科院校聯盟成立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部高教司有關負責人認為,聯盟高校的對口專業交流工作是一項重要的體制機制創新,可以有效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
■短評
新建本科院校要“對內開放”
新建本科院校靠什么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除積極向社會和行業開放辦學、服務于地方經濟結構轉型之外,安徽14所新建本科院校聯盟向我們展示了另外一種途徑,那就是“對內開放”。
“對內開放”可以優化省域內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降低辦學成本,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對內開放”會促使新建本科院校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找準定位,錯位發展。
安徽的實踐還告訴人們,實行“對內開放”,也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與資金支持。
安徽新建本科院校由封閉辦學、盲目求全、單打獨斗,轉變為開放合作、特色鮮明、抱團發展,這并非是他們在教育市場激烈競爭中的無奈之舉,而是共同解決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的一種體制、機制創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