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像是一把尺子,中國人用它來測量高中生的知識和能力,以它測量的結果來選拔進入大學的學生。張敏強就是做這把尺子的人。他從1986年開始參與高考命題,至今已快三十年。如今,他越來越擔心做不準這把尺子,要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每年900萬的考生,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說,都難以做到。
高考制度運行了60多年,影響深遠,利弊也十分明顯。今年上半年,國家將發布高考改革的具體實施意見。高考怎么改?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
分省命題造成浪費
記者:高考現在被叫做“一考定終生”,您從事了近三十年的高考命題工作,能否介紹一下高考命題是怎樣運作的?
張敏強:高考命題是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高考命題人大部分來自高校。為了試卷保密,命題人都要封閉起來,把隨身攜帶的通訊設備都收上去,還要簽保密協議。違反《保密法》,最重要的判刑7年。
我從1986年開始做高考命題,到現在已經接近三十年了,以前在教育部的命題隊伍是非常穩定的,20多人做一科,都是出名的教授,也很認真,命題質量也很穩定。后來因為有人漏題,就開始要把命題人都“關”起來,一關一個多月,最長我被關過三個月,不準打電話,不準寫信,就快被關傻了。到90年代后期,由于我們人少,都靠得住,從來沒有出現過漏題,就又放我們回來。
2000年,教育部決定實施分省命題。現在,全國有10多個省市實行自主命題,占全國考生約65%。分省命題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命題的質量也不高。有一個統計,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高考試題的總成本每年大致是150萬元。而參加自主命題的省市,其直接開支都在150萬元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達600萬元。全國每年僅用于高考命題的開支就達1億多元。另外,由于各省命題水平和組織水平不一致,分省命題的試題質量也很難得到保證。
命題質量不一缺乏標準
記者:“一考定終生”的高考制度有很多爭議。作為一個高考命題人,要怎樣把高考這把尺子做得盡可能的準確?
張敏強:考試本身是一門科學,就好像一把尺子。比如,你的數學水平,客觀講,應該有60分,但老師出了一份試卷,你考出來的只有40分,那這份試卷作為衡量你數學成績的“尺子”就是不準的。老師說,你怎么學得這么差?其實,你可以反問老師,你是怎么出題的,為什么我會的沒出,不會的出一大堆。由于各省命題經常換人,高考也經常出現“大小年”現象,今年容易明年難。
考試誤差必須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比如作文,評卷的老師為了減少誤差,成績就不斷趨中,60分的作文分,平均分就達到40多分了,作文寫得再好,也多不了10分,這樣優秀的學生就很吃虧。
高考是大型的國家考試,首先要保證其科學性和規范性,才能確保考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對高考的測評可以考察高考試題的可靠程度和準確度。一份試卷,如果高水平的學生無法把分數拉開,低水平的學生反而全都會做,那就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但高考命題質量究竟怎么樣,我們現在沒有一個評價體系。考試結束了,沒有人對考試的結果做分析,學生得不到反饋,中學教師也得不到反饋,高考單純地變成一種選拔考試,缺少了評價功能。
近年來,高考的結果變成只是劃分各層次院校的錄取分數線。每年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權威發布的高考試題分析“白皮書”、結合高考結果的教學分析等,都不見了。因為缺乏第一手資料,各出版商隨意編寫的、盈利性的各種出版物到處可見。高考評價功能的缺失,對深化高考改革有致命的副作用,特別對中學教育不公平。因為考試命題質量的高低影響考試的成績。比如,某考生成績不理想,有可能不是考生水平問題,而是試題問題,或覆蓋面不夠或有偏差。而考生、教育教學研究部門難以或無從知曉考試試題質量的真實情況,考生在答題中存在的問題或教學上的缺陷,也無從查找依據和原因。
讀職校或無需高考可注冊
記者: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為什么要這樣改?對高考有什么影響?
張敏強: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以前一年只有100多萬人參加高考,去年達到900萬。廣東以前的高考學生不超過10萬,去年有72萬。無論是北大、清華這些研究型院校,還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現在都通過高考來選拔學生,都用同一把尺子,命題就有很大的困難。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定位,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知識結構要求,這就要求高考能夠針對不同的高校要求,針對不同的專業要求,選拔相應的人才。但是,目前高考是由考試機構舉辦的面對幾百萬考生的學業考試,只能考慮到各高校的共性需求,而無法兼顧不同高校的個性化要求。我們沒有辦法做出一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尺子來,沒有能力做這樣的命題。從理論上來說,對于不同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的區分應該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同一份測量工具無法同時達到不同層次的測量目標。從實踐上來說,150分的科目試卷也不具有這種區分力。
以廣東為例,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的錄取,最低錄取標準分為300分。根據廣東高考標準分換算公式,當錄取分數為300分時,考生排名位置處于末端3%,這說明,有很多的高職院校招生已經處于來者不拒的狀況了。用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具備的文化知識考試來鑒別報考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這樣的考試肯定不利于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以后,職業院校的學生分開考試,或者干脆注冊入學即可,學生可以挑院校,挑上的就去注冊。
如果一個學生不打算考大學,那他從中學開始就不用花那么多時間去準備高考,這樣高考的人數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建議由非營利考試機構命題
記者: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方向是“招考分離”,怎樣才能實現招考分離?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該如何完善?
張敏強: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22所高校拿出5%的招生名額,進行自主招生。現在,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已達90所,錄取逾10萬人。但現在對自主招生出現了很多質疑,認為不公平,有貓膩。有人又提出來,干脆回到從前,還是高考說了算。
按道理,自主招生,絕對是好的。國外也都是這樣。問題是,我們現在的自主招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招生,教育部、招生辦權力很大,干擾自主招生。并且,連高校也不知道自己要招什么樣的人,結果只能通過考試,自己命題有困難,現在又多家聯合起來考試,找不到命題的人,結果最后還是交給教育部考試中心的那幫專家來命題,其實都是一個模板,成了“小高考”。
自主招生真正做得好,必須要實現招考分離。比如美國,他們并沒有像我國的教育部那樣的高校招生考試的行政管理機構。他們的招生主要由校外獨立服務機構運作高校入學考試,并且是民間機構。目前主要有兩家: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和美國大學考試項目測試中心這兩家。這兩家民間機構實施獨立經營、自負盈虧、自行處理相關業務而不受政府干預。民辦機構為了自身的聲譽、生存和發展,會特別注重獨立性與公正性,服務觀念較強,不僅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職業信息等優質服務,還盡可能地為各中學、高校提供信息和服務。
我覺得,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國也應該建立3~4個考試命題及評價的非營利性機構,各省、甚至各院校都可以自主選擇他們提供的產品(考試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