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二月二龍抬頭,古代帝王通常在這一天率領大臣下田耕作,企盼新的一年能有好收成。春天是耕種的季節,也是讀書的好時候。”
昨天上午,由南京市教育局、金陵圖書館主辦,金陵晚報特約支持的“名師公益大講堂”迎來了春節后第二期、總第十三期。隨著一段生動的開場白,南京市寧海中學歷史教研組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陳紅,給現場的幾百名家長帶來了一場名為“用歷史打開心靈之窗”的精彩講座。
學歷史不能只是為了考試
“歷史給了我們什么?”拋出這個疑問后,陳紅現場播放了一段視頻,讓聽眾們看看“孩子們的答案”。只見中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歷史告訴我們以前發生的事,讓我們知道過去,而且考試也會考”;有的說,“歷史像一張無形的網,連接著過去和現在,學歷史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還有的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鏡能避免過去的錯誤。”
“剛才聽到有孩子說學歷史因為要考試,很多人都笑了,”陳紅笑著說,“從實用角度來講,確實是這樣的,中考歷史占60分,如果高中學文科的話,還要繼續學歷史,最近很多高中生在準備小高考,努力要考到A+。”但是,“學歷史,不能只是為了考試的需要,歷史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這一方面”。
借用最近很火的“漢字聽寫大賽”,陳紅表示,“熟悉漢字演變的歷史,就能夠清楚漢字構造。”歷史首先能夠“豐富思維,啟迪智慧”,讓人的知識更加淵博;借用康梁維新和羅斯福的故事,陳紅認為,歷史還能“充實心靈,豐厚情感”;借用反復的法德關系史,陳紅指出,“有別于古代和近代社會的弱肉強食,現代社會追求的是合作共贏”,歷史最重要的功能是啟示人們“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中學女生看清宮劇學歷史
看歷史劇、聽家人講過去的事、讀史書……每個人都有自己學歷史的途徑。陳紅曾就此詢問過學生,一個中學女生說,“我是看《宮鎖心玉》、《步步驚心》這些清宮劇學歷史的,因為看得太投入,急切地想知道后面的結果,還去看歷史小說,翻史書查資料,這樣一來,對清史越來越感興趣,了解的也越來越多”。
很多家長都會擔心,這些歷史劇“戲說”歷史,其中有不少不合史實的地方,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陳紅認為,家長的擔心可以理解,但并不需要過度緊張,“即便古書中記載的東西,也不能保證絕對的真實,通過歷史劇只是認識歷史的一個開端,后面要去辨偽,可以引導孩子繼續探究,有了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就不會有問題”,陳紅表示。
如何智慧地學歷史?陳紅引用《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指出,學歷史正是要遵守“學”、“問”、“思”、“辨”、“行”五個要點。
“學”要博學,廣泛地學習,通過歷史課、歷史讀物、博物館、電視節目等各種途徑去學習;“問”是要有問題意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思”是告別死記硬背,讓經過思考的歷史知識形成體系;“辨”就是要會分辨,常見的是辨偽和明辨;“行”是要積極行動,知曉歷史不是目的,用歷史來啟示行動才是最終目的。
寒假作業是記錄祖輩的故事
“學歷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和歷史意識”,在南京大屠殺這段近代歷史的教學中,陳紅沒有局限于單純的歷史講解,而是讓學生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并尋找答案。“我們用哪些證據來證明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日軍為什么在南京進行大屠殺?”、“為什么在屠殺中日軍手段極其殘忍?”……這些都是孩子們面對歷史時的疑惑,他們通過收集資料和訪問幸存者,獲得了自己的答案。
有人認為歷史就是那些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大事,陳紅并不贊同。她認為,“家庭往事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尋找并記錄身邊的歷史同樣重要。”基于這一認識,今年的寒假,她給高一的學生布置了特殊的寒假作業——記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故事。
新學期開學,當學生們把作業交上來的時候,那些手寫稿、打印稿、錄音、錄像,實在令人震撼。有的關于曾經的年輕時光,有的關于時代的變遷,還有的是大歷史中的普通人,這些都是歷史書中不記錄的歷史,但依然生動感人。
在昨天的講臺上,陳紅的兩個學生(潘子祥與施玥)和聽眾分享了這次作業的收獲。潘子祥記錄了爺爺的軍旅生涯。“我知道爺爺的心意,于是我就借這個歷史學科的活動把他的傳奇引出來,并得以傳承;”施玥記錄了爺爺奶奶在異地作為知青時,相遇相愛并一起努力的故事,她感到“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可以改變自己,不該辜負屬于自己的那個時代。”
“讓孩子們去記錄祖輩的往事,可以深化他們對歷史的認識,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每個人都活在歷史中,每個人都可以去書寫歷史,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陳紅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