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最燦爛的部分,也是全世界保留最早、最完整的文字,是中華民族最值得引以為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全國兩會,我提交了《重視母語教育,培養提升學生漢語能力》的提案,受到教育部相關領導高度重視,并在此后受邀參與教育部以“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為主題的座談會。自此座談會之后,我了解到各地都在落實加強漢語教育的問題,特別是北京通過考試“指揮棒”來推動語文教育改革,將高考外語分降至100分、語文升至180,并把高考作文分為“大作文”和“微作文”來考察學生的漢語能力,這些措施我非常支持和贊成。
我認為,漢語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根,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魂。我們的根不能斷,魂不能丟。
漢字是中國人一直作為記錄、儲存、交流、傳承知識和記憶的工具。我國的漢字約8萬個,常用的約7000個。每一個漢字一般是包含多種含義,多音多義,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漢字有極高的使用效率,漢字所包含的信息量最大,有利于口譯和計算機處理。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包含著人文價值和豐富的藝術內蘊,有無窮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都無法比擬的。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青春常在,經久不衰。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最燦爛的部分,也是全世界保留最早、最完整的文字,是中華民族最值得引以為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出現了全國學習外語“熱”,而學習漢語“冷”的怪現象。全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外語,小考、中考、高考都考外語,除了大學有四、六級考試,評審技術職稱也要考外語。在大學校園,許多大學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學習外語,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能準確熟練地使用漢語,甚至一篇畢業論文錯字連篇、語句不通,不能寫簡單的書信。漢語水平的下降非常嚴重。全民學外語是我國最大的浪費,浪費了每個人的精力、時間、財力和物力,不論對國家或個人都是極大的浪費。學完又有什么用呢?就拿我本人來說,從中學到研究生期間花了很多時間學習俄語、日語、英語,除了考學和晉升職稱用了點,其余哪里也沒用上。我走了近三十個國家,一點兒也沒用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外語學習,簡直太浪費了,漢語水平的高低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民族的存亡,我們不好好學習中國人自己最優秀和精華的東西,這簡直是民族的悲哀。
為此,我建議:
第一,政府要高度重視大中小學校的漢語教育,認識漢語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必要性。加強宣傳和引導,各方面要真正重視漢語能力的培養,從制度和政策上扭轉重外語輕漢語的傾向。
第二,小學取消外語的學習,中學外語作為自選。其目的是留出更多的時間學習漢語,打好漢語文字的基礎,使學生一生受益。
第三,加大小、中、大學漢語課程教育的比例,在中小學增加漢字教育課程,在高校設立“大學語文”必修課。中小學漢語教育要增加儒家思想和優秀文化的內容,如四書五經的《論語》、《中庸》、《大學》、《孟子》、《三字經》、《百家姓》、《千字言》、《弟子規》,歷代名著、名詩、名詞、名句,歷代英雄人物事跡,取消那些沒有思想性、低俗、通庸的教材。通過學習提高中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道德修養,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小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講禮儀、知廉恥、守誠信、盡孝道的好風尚。
第五,改革語文教學方式。中小學語文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漢字書寫水平為目的;大學語文應以思維和寫作訓練為核心。
第六,改革漢語學習的評價考核方式。在任何教育階段,都應當將掌握和運用漢語的能力作為基礎的素質和能力,對此應提出統一的考查考核標準。語文知識和能力考核應作為任何形式升學考試的基本考試科目。要盡早建立綜合、全面的漢語能力測試體系,明確客觀評價漢語水平和能力的方式,為不同層次人群漢語學習和能力提升提供參考,為社會相關行業從業人員職業語言能力要求提供參照。通過語言類考試形式,以考促學、以評促用,引導全社會重視漢語學習,推動語文使用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今后,我還會繼續呼吁限制中小學外語學習,重視漢語能力培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