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激發教育發展活力。
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我省是全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省份,今年上半年要在全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框架內,結合我省實際,在廣泛征求各地各校和社會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考試招生改革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報教育部審批。一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二是建立中職學校學業水平測試制度,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三是完善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外語等科目一年多考,探索本專科分類錄取機制。完善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提前單獨招生改革和高職院校注冊入學試點,推進普通高校“對口單招”改革。另外,要推進研究生分類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普通高校“專轉本”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公辦普通高校要加快大學章程建設,高教綜合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試點學校要率先完成章程制定工作,2015年全面完成普通高校章程建設任務。建立健全學術委員會,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發揮教代會、學代會的作用。中小學要健全校長負責制,在有條件的地區試行校長職級制,推行中小學校務委員會和家長委員會制度。民辦學校要重點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強化依法辦學,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進展作為評價學校領導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內容。教育部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學校辦學活動合法性的監管和提供更多支持與良好服務上,提高學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基礎教育要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深化課程改革,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積極推進課程學科文化建設和開發。圍繞創新課程實施方式,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推進高中教育在教育內容方式等方面與大學教育有效銜接融通。支持具備條件的普通高中與高校協作實施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試點。職業教育要大力推進“做中學、做中教”,全面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現代學徒制。推動實施中職 “2.5+0.5”、五年制高職 “4.5+0.5”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改革試點。高等教育要深化學分制改革,推行彈性學制,實施分類培養,鼓勵高校開展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和學生交流訪學。實施各類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探索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促進科教結合和中外合作培養學術學位研究生,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有機銜接。
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教育資源,建設教育國際交流新平臺。實施留學江蘇行動計劃,擴大來蘇留學生規模,啟動面向外國留學生的“江蘇高校外語授課精品課程”建設,探索建設“留學江蘇國際學生服務中心”。鼓勵發展中外合作高水平二級機構,建設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專業和示范課程,積極引進“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江蘇大學生海外學習計劃,推動中外高校間學生互換、學分互認、成績轉換和學位互授聯授。穩步擴大公派留學和教師海外培訓規模。加快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積極鼓勵高校赴境外辦學。
以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
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各地要制定教育現代化創建規劃,把創建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和領導干部考核指標,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二是建好示范區(點)。蘇南五市要抓緊建立健全協同推進示范區建設的工作機制。三是堅持以評促建。今年將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評估,建立省、市、縣(市、區)三級監測體系,發布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監測報告。蘇北部分地區要加大基本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力度,力爭2015年全部通過省級評估。四是強化教育督導。要完善督學、督政、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完善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實現掛牌督導全覆蓋(目前中小學掛牌比例為46%)。
切實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省教育廳將制定《關于全面改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各地要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優先向農村特別是經濟薄弱地區重點是連片地區的農村傾斜,重點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對確有需求的農村教學點,不僅要堅持辦,而且要辦好。積極推進學校辦學條件現代化。切實辦好教育民生實事:新建、改擴建400所幼兒園,加固改造、新建重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00萬平方米,建設100個農村中小學塑膠化運動場地。統籌校安工程和塑膠場地建設,優先保障校安工程。
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寬帶網絡校校通”,多管齊下加快推進學校實現網絡覆蓋。推動“優質資源班班通”,重點建設名師和名校網絡課堂,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師率先使用,職業教育率先推進,實驗區率先示范,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建好教育資源和管理兩大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信息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
堅持立德樹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提高德育實效。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滲透各學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強化誠信教育。二是創新德育方式方法。要完善不同學齡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深入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進德育的機制。要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務制度”。三是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按照國家和省規定配齊配強班主任、輔導員,建立健全培養培訓機制,提高隊伍專業化水平。
加強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強體育教學。要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行動計劃,切實保證大中小學的體育課時。配齊配好體育教師,加強體育教師培養培訓。二是強化課外鍛煉。要積極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鍛煉,深入推進陽光體育運動,切實落實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時間。三是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省教育廳將制訂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達標計劃,各地各校要對照標準,深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關愛工程。
改進美育教學。一是按規定開設藝術課程。高校要開設可供學生選擇的公共藝術課。中小學要開齊開足開好藝術課程,特別要讓每一所農村學校都能開齊藝術課程。將體、美劃入初中學業水平測試范圍。二是廣泛開展文化藝術活動。要以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生藝術展演等活動為載體,創新藝術教育形式。籌備召開首屆世界語言大會,深入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三是加強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要及時補充新教師,并通過藝術教師區域流動、下鄉走教等方式,著力解決農村藝術教師短缺問題。
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提升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統籌基礎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差距。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同時考慮城鎮化推進和流動人口增加等因素,提前優化調整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發展規劃,滿足生源變化需求。一是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建成10個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提高公辦幼兒園在編教師比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繼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免費一年學前教育,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二是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今年要確保20個縣(市、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認定,使全省縣(市、區)通過的比例達85%。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健全校長和教師合理流動機制,進一步擴大交流人數,堅決禁止考試擇優招生、舉辦重點學校重點班,提高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均衡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標本兼治破解擇校難題,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保障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并參加升學考試。新建10個省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示范區。三是多樣特色發展高中教育。要優化普通高中布局,實現優質高中全覆蓋,推進適度規模辦學。加強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和高中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建設。四是支持特殊教育。要積極發展殘疾兒童學前三年教育,努力擴大高中特殊教育規模,認真做好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籌建工作。
創新發展職業教育。一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構建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銜接貫通機制。今年我省將出臺《關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若干意見》。二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職業院校專業結構,提高與產業結構的吻合度。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三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創建第二批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建設一批中職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和省級高職實訓基地。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一是完善質量監控機制。省教育廳將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建立健全高校分類考核評價機制,推動地方本科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面向區域產業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開展新一輪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加強高校創業教育,提高學生創業素質。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確保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不低于70%、年終總就業率不低于90%。二是建設優質教學資源。要借鑒國際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s)建設理念,建設和使用精品資源共享課。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強區域教學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三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今年將出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啟動博士生海外研修計劃。加強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建設,開展第二期江蘇高校優勢學科遴選建設。四是增強服務發展能力。深入實施“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計劃”,遴選確定第二批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申報第二批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組織蘇南蘇北12所高校結對共建,從蘇南選派100名優秀教師到蘇北支教。
加快發展社會教育。加強統籌規劃,整合教育資源,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健全以江蘇開放大學為龍頭的社區教育體系,繼續推進市、縣(市、區)開放大學建設。加快“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研究制訂學分銀行管理細則,探索試行普通高校、職業學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積極發展數字化遠程教育,建設覆蓋城鄉的數字化終身學習網絡。
提高保障能力,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籌好用好管好教育經費。一是爭取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要積極爭取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建立穩定增長機制,穩步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生均撥款和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興辦教育。完善學生資助政策,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二是優化支出結構。省教育廳將會同財政廳進一步優化整合教育專項經費,更多用到內涵建設上來。各高校要著力提高內涵支出占比。嚴格控制新上基建項目和新增債務,嚴格審批程序。省屬高校新增借貸款必須報批,未經批準一律不得擅自舉債。各地教育局要向政府和財政部門爭取經費,加快推進高中階段債務化解工作,確保完成省政府要求的“到2015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學校基建債務基本化解”的目標任務。三是加強教育經費監管。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的檢查監督,特別要強化對財政專項資金、學校“三公”經費、高校科研經費和資產的管理和審計。
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一是強化師德建設。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實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二是加強教師培養培訓。要繼續實施男幼兒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提高新師資培養質量。今年省級培訓教師和校長12萬人次,其中農村教師6萬名。繼續實施職業教育領軍人才培養工程,評選省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三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要開展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注冊試點,全面實行教職工崗位聘任制,建立健全教師轉崗和退出機制。探索中小學校長職業資格制度和職級制度改革。對具備條件的高校下放教授、副教授學科評議權。深入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公開招聘制度,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促進高校科學選人用人。
加強黨建和維護穩定工作。一是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深入實施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加強和改進民辦高校黨建工作。二是扎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高度重視、認真做好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新疆、西藏內地高中班、中職班學生和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各級教育部門和高校黨委要切實擔負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紀委要承擔監督責任。黨政主要負責人要認真履行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的政治責任,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嚴肅查處和曝光違紀違規行為,堅決防止反彈。制訂和實施全省教育系統2013—2017懲防體系五年規劃,繼續大力推進教育系統廉潔教育“5611”工程。加強教育行風建設,堅決治理教育亂收費。嚴禁高校違規招生收費和轉專業收費,對違規行為絕不姑息、堅決查處,并追究學校黨政主要領導責任。四是全力維護安全穩定。各地各校要強化學生安全教育,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創建活動,持續開展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加強校車安全管理,加強學校后勤管理,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嚴密校園安全防控體系,確保全省教育系統和諧穩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