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均衡發展成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承載的是億萬群眾對公平教育和優質教育的雙重期盼。2013年,提升教育質量,保障教育公平,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央和地方投入3000多億元實施校舍安全工程;營養改善計劃已經惠及3000多萬名學生;利用閑置校舍改建幼兒園和增設附屬園6.5萬所;解決了731.9萬人次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園問題。
教育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載著人們對社會公平的期盼。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回應廣大群眾讓孩子上好學的新期待,提升教育質量,保障教育公平,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惠民的教育春風吹遍城鄉大地。
宇下者知屋之漏雨否,草野者知政之得與失,對于一年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成就,城鄉的教師、學生、家長,基層的干部感受最為深刻。
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大幅提高
在本世紀初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保障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后,國家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實現讓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都“上好學”。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說,義務教育擔當了提升國民素質的功能,提供基本均衡的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都應該接受相對均衡的義務教育。
這一目標任務承載著億萬群眾對公平教育和優質教育的雙重期盼。義務教育如何均衡發展?兩個關鍵詞是“相對”、“縣域內”。
近日,記者來到江西省宜豐縣采訪當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探索——“小學教育同盟”。宜豐縣是陶淵明的故鄉,明清時代涌現上百位進士、舉人,素來崇文重教。縣委書記鄧偉曾經從事10年教育工作,對教育情有獨鐘。他說,教育不僅是為了升學,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縣委縣政府為教育辦實事,學校提出的事情優先解決。鄧偉還到宜豐中學為師生講形勢課。在他的支持下,該縣建立城鄉小學同盟,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鄉村孩子上好學;投資2億多元、占地200畝的初中學校已經在縣城開工,以保障偏遠山區的孩子們都能到縣城讀初中。
在宜豐縣棠浦鎮中心小學,記者看到教學樓、宿舍樓白墻藍頂,整潔漂亮,籃球場上、十來張并排的乒乓球臺前,小學生們在生龍活虎地鍛煉。校長李念生說,學校在校生870多名,包括兩個學前班。城鄉小學同盟使得縣城小學與棠浦鎮中心小學、棠浦鎮中心小學與本鎮其他5所鄉村小學之間的教師雙向交流,每個鄉村小學都配有電腦,供教師上網查資料、做課件。
圍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國家已經辦了一系列實事好事。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大幅提高,中央和地方投入3000多億元實施校舍安全工程,營養改善計劃從最貧困地區起步,已經惠及3000多萬名學生。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等提高了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周轉房建設、職稱制度改革等措施改善了他們的待遇。
學校差距大,當前最大的差距是師資。為了解決這一突出問題,如今,全國已有22個省(區、市)出臺了關于推進教師流動的相關政策,并開展了改革試點。主要做法包括定期流動、開展支教、對口支援、教育聯盟、走教制度、送教下鄉、優質資源輻射等。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協同“攻堅”。目前,教育部已經與28個省份簽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去年實現了區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力爭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教育部負責人近日表示,可從縣(區)域范圍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做起,率先在縣(區)域內將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建立起來,擴大交流范圍、創新交流方式,建立“縣管校用”的義務教育教師管理制度。逐步將這項制度拓展到市域、省域乃至全國。
全國幼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超過64.5%
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廣大農民期待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讓孩子們能像城里孩子那樣上幼兒園。這是人生起點的相對公平。
幼兒教育為大眾所重視,但是,在一些地方特別是農村,幼兒教育還存在入園率較低等問題。因此,國務院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近一年來,各地學前教育有了重要進展。
為積極支持發展學前教育,中央財政下達2013年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160.3億元,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省份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幫助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及孤殘幼兒接受學前教育,著力解決“入園難”問題。目前,全國幼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超過64.5%。
山東省兗州市是古代九州之一,毗鄰孔子故里曲阜市,歷來重視教育。兗州市市委書記張玉華說,2012年,兗州市把學前教育免費納入為民辦好的實事,市財政年支出3366萬元,按每人每年1980元的標準,免除了在園幼兒的保育費、管理費、雜費和代辦費。
聽說該市漕河鎮管口村孩子們在幼兒園生活學習的音頻、視頻被教師送上了互聯網,使得在外地務工的父母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記者近日來到管口村幼兒園一看究竟。
在管口村幼兒園附近,記者碰上接孩子的薛本紅,她說:“我家在薛朱劉村,騎電動自行車到幼兒園只需要5分鐘。我兒子在上中班,過去孩子到幼兒園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去年免費之后,就不缺課了。街坊鄰居的孩子也都進了幼兒園。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吃得好,比以前胖了,也不再挑食兒。孩子會唱歌、跳舞,回家后能給我講在幼兒園課堂上學的內容。”管口村幼兒園園長袁景鵬說,在園的142名幼兒來自附近1.5公里之內的5個自然村,各級政府共投入建園經費80萬元。漕河鎮共有7個幼兒園,管口村幼兒園條件是中等的。
黨的十八大要求,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中央財政通過支持“校舍改建、綜合獎補、幼師培訓、幼兒資助”等四大類7個重點項目,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422.4億元,支持利用閑置校舍改建幼兒園和增設附屬園6.5萬所,補助各類幼兒園13.9萬所次,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快速發展,直接惠及幼兒1700萬人次,鼓勵地方解決了731.9萬人次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園問題。
高等教育練“內功”,職業教育重實踐
一年來,黨和政府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我國高校已經進入穩定規模、提升質量的發展階段。中央管理的高校回應國家改革發展的重大關切,爭創世界著名的高水平大學。進入“211”的百余所大學突出特色,強練“內功”。眾多的地方高校發揮各自特長,融入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12月上旬,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揭牌,該中心是全國唯一的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中心將圍繞“法治政府”主題,在教學、科研、咨詢、對外交流等方面開展創造性的工作。
一年來,眾多地方高校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顯身手。北京農學院投資4700多萬元,建成占地1000多畝的大學科技園,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學校推行強化實踐能力的“3+1”培養方案,即3年優化的理論教學加上1年的實踐教學;“2+X”學期制,即每學年兩個長學期加上X個活動小學期,將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經濟社會建設需要大批適應快、動手能力強的一線技術型人才。職業院校布局適應了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人才需求。一年來,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加快步伐,職業院校找準定位,發揮特色,與企業聯合,積極投身現實生產中。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表明,我國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次于“985”院校,近半院校設置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職業教育集團覆蓋90%的高職院校。
在高職院校經費來源中,國家財政性經費投入接近60%,體現了政府主導特征。職業院校畢業生面向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發展的一支生力軍。高職畢業生普遍認為在校期間自己的價值觀得到明顯提升,七成以上學生參加了社團活動。
按照黨的十八大“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部署,一年來,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