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并強調要“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
近年來,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自主創業的隊伍。然而,相比歐美一些發達國家10%以上的創業率,我國高校畢業生不到2%的創業比例顯然不盡理想。創業動力不足、成功率不高的背后,有哪些需要政策及時調整優化的地方?相關部門在哪些地方還做得不夠?讓我們聽聽大學生創業者們的親身經歷,答案也許會更加明朗。
■創業教育能否更有針對性?
“與開設課程相比,更需一對一的幫助”
近兩年,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大賽搞得熱火朝天。不少獲獎者一參加完比賽就有風險投資商找上門來,順利地開辦起公司。
這股熱潮也激勵著濟南大學信息學院讀大三的于宏斌,“我也要創業!” 今年6月,于宏斌所在的智慧校園社團,與文化產業社團、數字媒體社團一道,發起成立了一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小于任總經理。他們打算借助身在校園、更了解學生訴求的優勢,打造一款“智慧校園”軟件平臺,讓學校生活更加方便。
不過,真正投入到創業過程中,于宏斌才發現,創業沒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學校老師幫助下,這些還有些孩子氣的大學生,從一名企業家校友那里借來30萬元注冊資本金,承諾一定期限內還清。原本想著兌現承諾沒問題,卻發現軟件開發需要較長周期,已近年底,也只做出一個大構架。半年來,公司運營全是憑另一項業務在支撐——花10萬元購置了一臺LED大屏幕,通過為晚會、慶典、活動提供舞臺服務賺錢還錢。
“比起做舞臺來說,他們正研發的‘智慧校園’要難得多。目前來看,項目構思還有些模糊,需要考慮再清楚些,真正讓好想法落地。”濟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孫衛星評價道。于宏斌也坦言,現實與理想之間確實存在不小差距,“需要學校里、社會上有經驗的老師推著我們走。”
正如小于所言,一項調查表明,七成以上的創業者需要創業培訓,九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創業教育對創業很有幫助。國務院辦公廳今年也發文要求,各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并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
“在我們學校,大多數人還是想考研、進企業、當公務員,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只占很小比例。”于宏斌覺得,比起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業教育來說,手把手、一對一的創業輔導與幫助來得更加實在。
舉辦創業競賽,可讓學生全程謀劃、全面學習,效果不錯,但受益面窄;專門開設課程,受益面廣,可針對性又不是很強。有專家建議,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組建由企業家、政府工作人員、專家學者和創業成功人士組成的創業服務團隊,根據創業者的個性需求提供方案設計、項目選擇、風險評估等“一條龍”創業資源服務。
目前,這一設想也已在一些高校實現。浙江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院校建立了類似的導師帶徒機制,招募當地企業家做創業導師,學生們需要請教問題可隨時聯系,“大手拉小手,路途更好走。”
■發展機會能否適當傾斜?
“一直想投標,可門檻有點高”
經營了兩年多,合肥學院畢業生儲偉偉的慕尚健身器材網店步入了穩定發展期,月均營業額近20萬元,業務范圍覆蓋北上廣、港澳臺以及海外。
“在我國,健身器材算得上朝陽產業,前景廣闊!”25歲的儲偉偉信心滿滿又冷靜審慎,“雖然我們在網上做得風生水起,但不能自我滿足,而應抓住機遇,搶占實體銷售渠道。”
不過,對他來說,實體銷售這塊骨頭,并不好啃。
去年下半年,儲偉偉暫將在浙江義烏經營的網店托付給同伴打理,自己則轉戰合肥,試圖開拓家鄉健身器材市場。三四個月時間,他跑遍了省城30多家大型健身房,嘗試與他們洽談供貨事宜。挨家跑下來,得到的回應總是拒絕,“連鎖健身房一般都跟大公司有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不會考慮我們這樣的小不點兒。”
健身房市場進不去,儲偉偉又開始留意集體采購這塊蛋糕,“學校、醫療機構包括政府部門,都有這方面需求。”
一次次碰壁,使本以為發現新大陸的儲偉偉逐漸意識到,他離“海岸線”依然很遠。招投標中的高門檻,讓他擴大業務的夢想只好暫時擱淺:有些要求營業執照注冊時間在3年以上,可他的公司今年4月才注冊,之前兩年都算個體戶;有些采購方對注冊資本金要求較高,大多是在三五百萬元以上,可他的注冊資金才100萬元,也顯然達不到要求;最無奈的,是有些要求投標者必須有過同類項目經驗,“如果大家都要求這一條,那我們永遠連投標資格都沒有。”
“從采購者角度看,肯定也覺得從規模大、更成熟的供貨商那里拿貨放心些。但如果沒人愿意給個機會,我們怎么能證明自己,又怎么能成長壯大呢?”儲偉偉顯得頗為無奈。
據了解,目前我國許多招投標中的企業注冊資金、員工人數、財務指標限制,基本將小微企業隔在了門外。對此,不少地方試圖先從政府采購入手,把門開一條縫,讓小微企業也有平等的競爭機會。像在江蘇徐州,2011年便針對大學生創業企業制定了政府采購幫扶政策,其中提出,“參加資格競爭的大學生創業企業所報最高限價與其它供應商報價相同時,優先確定為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商。”而在重慶,今年5月發布的《重慶市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規定》中,也專門設置了直接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政府采購目錄,還提出小型和微型企業的采購額應占政府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18%以上。
聽說這些政策,儲偉偉有些羨慕。“像這樣雪中送炭的政策,何時能到我身邊呢?”
■稅收負擔能否再輕一些?
“網店拼價格,成本不能太高”
剛過去的“雙十一”,湖南工業大學畢業生李洋在天貓商城經營的運動服裝店火了一把。當天銷售1.3萬單,營業額超400多萬元,創下開業一年多來的銷售記錄。
喜悅勁頭剛過,李洋卻又憂心起來。山東省滕州市國稅部門通知李洋,由于年營業額已經超過規定標準,公司將在12月份由小規模納稅人轉為一般納稅人。以前,他們是按3%的比例全額繳納增值稅;今后,增值稅的稅率將上升到17%,估算下來,稅金開支約占營業額的7%左右,“本來利潤就薄,稅高了,成本又多了一大塊。”
成本,是像李洋這樣的大學生創業者最在意的事情。畢業不久,手里沒啥積蓄,沒實力去租門面、辦實體店。相較之下,門檻低、成本少的網絡創業,便成了他們的重要選擇。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年初向社會發布的“網絡創業促進就業研究報告”,我國網絡創業就業已累計創造崗位超過1000萬個,成為創業就業新的增長點,這其中年輕人是絕對的主力軍。
為了控制成本,李洋可沒少費心思。父母都在青島經商,李洋本能留在那兒創業,可考察了一圈場地,最便宜的寫字間月租也得五六千元。為這,李洋決定回老家滕州開網店,“一來人頭熟、關系廣,二來房租和人力成本低一些。再者,現在物流方便,電子商務在哪里都能做,不一定非得在大城市呆著。”
今年10月,滕州市在倫達商貿城新辟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并覆蓋一系列優惠政策。李洋一聽消息便搬了過來,以每月900元的價格租下一處120平方米的場地,租金交一年免一年,比之前租的寫字間節省一半。滕州是魯西南縣級城市,用工成本比北上廣等大城市也低不少。如今公司共有9名員工,每月工資開銷不過2萬元。
如此算來,即將到來的17%的增值稅,將成為李洋店里每月最大的一筆開支。這一納稅比例,與實體專賣店相同,照理說也公平。但李洋覺得,選擇開網店的,大都是資金少、實力弱的草根階層,“如果還沒成熟,就被征較高的稅,本來挺好的發展勢頭有可能被打下去。” 也有專家認為,若將網店比照實體店進行管理,登記過程變復雜,注冊資金要求提高,就失去了網絡創業就業的優勢。
“現在開網店不比前幾年,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拼服務態度、拼產品質量以外,更多是在拼價格。”李洋說,店里的產品一旦價格高出一元錢,就有可能流失大量客戶,“有時為了不壓貨,一分錢不賺也得賣出去。”
其實,近年來國家為扶持大學生創業,已出臺了不少稅費優惠減免政策。但是,不少政策只針對應屆或前一年畢業的大學生,且覆蓋范圍較窄、優惠力度有限,讓李洋這樣的大學生創業者覺得并不解渴。
“稅繳多了,只能提高價格,銷售量肯定要往下走。我們也沒轍,總不能賠錢賣吧!”說起下一步的打算,李洋難掩抱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