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衛視一檔新開播的明星育兒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躍入觀眾的視野,并迅速火爆熒屏。幾期下來,小朋友的萌態與童真俘獲了許多觀眾的芳心,但批評的言論也不在少數:有人指責部分孩子過于嬌氣只懂依賴;有人把孩子們對立比較,認為某個孩子過于自我,不擅社交,不如其他孩子乖巧“懂人情”;更有甚者,直接搬出了“三歲看大”的說法給孩子的未來下結論——“溫室花朵”、“長大不行”,等等。
看電視節目,觀眾自是各持喜好,評價孩子在節目里的表現本無可厚非,存在批評也是正常的。但是,批評的對象應當注意,批評的層次理應厘清,單純地指出孩子們嬌氣、依賴、不成熟等毛病沒有問題,可是將孩子們各自的表現作對比以此抨擊某一孩子的欠缺面或相異面,甚至以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價孩子行為,以成人的主觀推測給孩子的未來下結論、貼標簽,這樣的批評是很不得當的。畢竟你看到的只是節目,只是孩子生活中的冰山一角,評價孩子也請寬容。
當下,網絡輿論的攻訐很容易造成語言暴力,尤其在群體行為的無意識下表現明顯。對于孩子的評價,更需要關照到孩子的幼小心靈,多點寬容和叫好。我本不反對一些看客對孩子間表現的比較,但我反對通過片面比較就輕易作出涉及孩子“能力”、“出息”的高下判別。
我覺得,這個現象說明,現在的社會交流還是太過于強求思想趨同了。世上沒有同樣一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童年不應是復制孩子的工廠,而應是創造孩子的樂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