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推進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日前江蘇省教育廳印發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辦法(試行)》。作為完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辦法》就學分銀行的組織架構、賬戶注冊、學分管理、學分應用等做出明確規定。自2014年1月9日起試行。
所謂“學分銀行”就是指在江蘇生活、工作的各類人群,可以在網上注冊一個學籍號,通過網絡在線或是實體化學習,獲得一定學分。學分銀行將依托江蘇開放大學為平臺,獲得終身教育機會。
那么,其他國家對于終身教育都是怎么做的呢?《全球華語廣播網》韓國觀察員南黎明說:事實上,像江蘇這種學分制終身教育在韓國也存在。
南黎明:韓國的學分銀行制從1998年起開始實行,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的終身教育。事實上韓國的大學包括專科大學都設有終身教育院,一方面為補充在校學生正規課程所不足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向非在校學生的普通人授課。主要開設的課程針對在校學生的就是學生日后很需要,但是正規課程當中沒有時間來做的。比如電腦操作技術資格證這種課程等等。針對外部就是人們在升學或者就業的時候非常需要的課程,比如美容美發資格證課程等等,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學分之后,不僅通過國家考試可以獲得該方面的資格證,而且還可以獲得該方面的大學校長名義或者是政府名義的學位,授課方式是線上線下結合。
從1998年以來,韓國在全國范圍不停地推動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其中有效的推展機制:除了學分銀行之外,學習賬戶制、學習型城市、終身教育師制度、大學學歷的自學檢定,及成人基本教育的貫徹等多軌進行。因為從社會需求來看,單一的學分銀行制也并非人人適用:
南黎明:但是在這種正規大學專業畢業生云集的時代,通過這種“學分銀行”的形式獲得學位難有競爭力。因為很多人在這里,比如學習美容、美發的知識和技術,獲得了資格證之后,要么自己開店單干,要么拿資格證去美容廳就職,想繼續發展或者繼續升學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阻力。因此,選擇這種學習方式的人要么是為了獲得某方面的資格證,要么就是為了提高自己。
有意思的是,在韓國公司高管、甚至市政議員往往都是終身教育的受益人。
南黎明:韓國很多企業的CEO和國會議員、大學教授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都會選擇這種“學分銀行”。但是他們的目的就不是獲取學位了,比如不久前我被邀去韓國國會,給國會副議長做會議翻譯,沒想到兩位國會副議長他們都會說一口不錯的中文,據他們自己介紹說,就是為了跟中國加強合作,在“學分銀行”學習的中文專業。
那么在歐美國家,終身教育又往往以怎樣的方式存在?求學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尹莎初到美國時曾體驗過當地的社區教育課堂:
尹莎:美國是最早的推行終身教育的國家之一,甚至70年代還頒布過終身學習法,上千家的社區學院擔任了重要的角色,社區學院記分,技術教育和終身教育。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曾經在法拉盛地區一家商學院上過,這個課程是幫助初到美國人盡快的了解和融入美國的社會。其中包括美國人喜歡用怎么樣的交往方式,還有一些俚語代表哪些內含義,還包括大學當中也會涉及的美國歷史文化,電影、音樂、百老匯歌劇等等,甚至還包括在美國建工面試需要掌握哪些竅門等等。在社區學校,移民和失業者可以得到紐約州政府和紐約市政府的經費補助。
在英國,終身學習制同樣歷史悠久,設個人學習賬戶、成立產業大學,以及設立投資16歲后教育與培訓的全國學習和技能委員會都被逐漸寫入相關法律。其目的很明確:提高國家競爭力。
而在鄰國日本,打造“終身學習”社會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旅居日本20多年的黃學清女士觀察:
黃學清:日本社會把終身學習作為現代文明的一個發展目標,并且在這方面處于世界的領先水平,國家和社會的為想在學校以外繼續教育的人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比如日本有著名的放送大學,就是通過廣播電視的形式,主要面向承認開展學歷教育和部分非學歷教育。放送大學還有研究生院,學習者大部分是已經參加工作有進一步深造需求的在職人員。開放式教學使得他們不必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和居住地就可以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只選一個項目的課程,也可以選全部課程,年齡在18歲以上只選一個項目課程的學生,不用入學考試,選全部課程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則必須有本科文憑和參加包括面試和口試的入學考試。
日本的遠程教育非常發達,提供的學習科目眾多,學生利用各種通訊手段進行學習,主要的方式是購買教材,完成職業后郵寄給學校,老師進行批改。從日常生活技能,比如廚藝、園藝等到各個領域專業課程應有盡有,完成學習和考試得到資格等級證書。在求職的領域書上,專門有一欄是填寫接受過什么學校以外的教育,和獲得什么資格證書。招聘單位往往很看重這些項目,而且看重不一定學什么工作中有用的科目,主要看到應聘人有好學的品格。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