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江蘇省高校物理及實驗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及實踐能力,11月23日,由江蘇省高校大學生物理及實驗創新競賽組織委員會主辦,江蘇省物理學會、東南大學教務處和物理系承辦的江蘇省高校第十屆大學生物理及實驗科技作品創新競賽在東南大學舉行。來自省內42所高校的234項作品躋身物理論文及實驗制作兩大類決賽答辯,展現了江蘇高校大學生在物理學科的創新水平與實踐技能。
在東南大學多個院系組成的20組作品方陣中,來自東大物理系的劉雨露由于今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納米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CS Nano(影響因子11.421)上發表了題為《利用等離子體從原子層面控制二硫化鉬厚度》(”Layer-by-layer thinning of MoS2 by plasma”)的文章而備受矚目。劉雨露從大二開始加入東南大學物理系倪振華教授的研究組并參與石墨烯相關的研究工作,期間曾獲得美國物理聯合會(AIP)下屬大學生組織(Society of Physics Students)的本科生研究獎(Undergraduate Research Award)的經費支持。她從事的科研對象是自從2004年石墨烯被發現之后(其發現者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引發關注的一種新型二維層狀納米材料——二硫化鉬。二硫化鉬具有非常優異的電學、力學及光學性能,因其能帶結構及發光、吸收等性能可隨厚度變化而顯著變化,在光電器件中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在研究過程中,劉雨露獨立完成了二維硫化鉬樣品的制備,通過光學手段判斷出二硫化鉬原子層數,并首先發現了通過等離子體轟擊可以逐層減薄二硫化鉬的層數。她在發表的高水平論文中提出了利用等離子體轟擊實現二硫化鉬厚度的逐層精確控制(一層為~0.6納米,只有頭發絲直徑的幾十萬分之一厚),且處理后的樣品沒有任何缺陷。該方法能夠進行大范圍操作,使它可以用來制備任意不同結構和厚度的二維材料,這對于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厚度的二維材料來說意義重大,為二硫化鉬在光電探測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在科技作品展示現場,大學生將物理知識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制作了諸如“面向物聯網的智能家居系統”“車用自動三角警示牌”“汽車倒車二位測距報警系統”“智能導盲儀”等許多實用而富有科技創新性的作品,比如由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的褚軍濤同學制作“垂直軸風力發電、儲能與照明裝置”項目就通過收集交通道路上機動車行駛產生的氣流來發電,并將能量儲存以供夜間照明使用,設計方案設計機械結構、控制電路、傳感檢測、控制等多方面,裝置具有啟動風速小,發電效率高,成本低廉,應用范圍廣的特點,作品在完成優化后,可以廣泛推廣使用。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歐陽鐘燦院士將在24日舉行的閉幕式暨頒獎大會上作題為《從2012技術諾貝爾獎TFT-LCD平板顯示談起:從液晶物理到細胞形狀研究》的物理學前沿講座,以激勵來自江蘇省各高校的參賽學生進一步刻苦學習、銳意進取、勇于創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