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落下帷幕,在34個特等獎中,江蘇常州大學8名學生發明的“固體推進劑硝基胍的連續安全生產工藝”名列其中,該項目不僅申報了兩項國家專利,還以1000萬元的價格與一家企業達成了技術轉讓協議。
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何以從眾多“985”“211”大學中博得一席之地?在校長浦玉忠看來,這是學校實施“跟進式教育”的必然成果。“跟進并關注學生的特點、愛好以及個性差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育人,才能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常州大學已連續三屆收獲‘挑戰杯’三等獎,而今年,除了特等獎,學校還獲得了1個二等獎和1個三等獎,多年的‘放水養魚’終于迎來了‘大爆發’。”副校長陳奎慶告訴記者。
談及科技創新,常州大學從上世紀90年代便已開始了探索的步伐,2010年開始,學校將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從每年3萬元提高至30萬元,二級學院還會配以相應的資金補助。
“按照一個團隊一千元的標準來算,30萬元可以資助三百個團隊,學校選拔優秀團隊的范圍擴大了,而且夯實了常州大學學生科研的基礎。”陳奎慶說,當然,經費只是一方面,要推動學生科研,關鍵在于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至今,獲得“挑戰杯”特等獎的學生王莉還對學校舉辦的小比賽印象深刻:奇思妙想比賽、無動力小船比賽、創新思維大賽、雞蛋從幾樓往下摔不會壞……“讀大學之前接觸的都是‘填鴨式’教育,這種比賽集樂趣和思考為一體,一下子便激起了我探索的興趣。”
“如今,學生科研不再是‘奢侈品’,變得觸手可及。”團委書記牟靜告訴記者,去年一年,常州大學便舉辦各級各類科技學術競賽與活動103項,參與人數達1.2萬余人次。
“學校不能就創新而創新,還要注重將學生的創意成果轉化為社會產品、現實生產力。”黨委書記史國棟認為,創業不僅能夠實現創新的價值,其所需的溝通、協作、處理能力等,更是學生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史國棟告訴記者,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創業,學校開設了9門創業課程和10余門公共選修課。“如今,學校已經投資500多萬元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形成了以‘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伙伴項目計劃—創業孵化基地—創業教育研究中心’為主線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及平臺。”
目前,常州大學共有50多個學生創業項目。2012年5月,學生肖欣悅創辦的常州逸凡動畫工作室入駐常州創意產業基地,成為常州高校最早入駐該基地的大學生創業項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