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重點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2002年起,本市在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的意見時,提出“建設60所以上規模大、條件好、質量高的示范高中”,目前已確認68所示范性普通高中。
十年來,示范校在招生錄取、師資資源、硬件設施等方面都享受了各種政策傾斜,成為學生和家長拼搶的目標。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在《決定》通過后,示范校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對象,“學校不應分等級,學生應該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資源。”
緣起
示范校目前已認定68所
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設立緣起于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的意見》提出的“建設60所以上規模大、條件好、質量高的示范高中”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2001年12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啟動示范性普通高中評估工作。評估的重點包括依法治教情況、學校的辦學特色、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情況、學校設施設備使用效益及教育資源共享程度四個方面。
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等14所學校被確定為首批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隨后,本市又陸續對示范性普通高中進行評估認定,至今已認定68所。據了解,示范高中主要是靠學校爭創。示范高中在師資、辦學規模、教學質量等方面都要達到優質水平。如招生規模要求每個年級不少于8個班,師資方面要求全部教師學歷達到大本以上。
同時,市教委要求所有已經認定的示范高中和擬申報示范高中的學校要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方面起示范作用;要在實現教育現代化、推進課程改革上起示范作用;要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起示范作用。
現狀
七成示范校集中在東西朝海四區
北京青年報記者經過統計發現,68所重點校在各區縣的分布極不平衡,各種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
目前在本市認定的68所示范校中,七成左右集中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四個城區,其中西城最多,達到了14所。其次朝陽(包括兩所分校)、東城各12所,海淀11所。豐臺、石景山(包括兩所分校)各4所,通州、順義各3所,昌平、平谷(包括一所分校)、大興各2所,房山(包括一所分校)、密云、延慶、懷柔、門頭溝、燕山地區(包括一所分校)僅1所,分校與本校同算一所重點校。
示范校招生具有優先權
高考成績優勢明顯
示范校與普通高中有何區別?首先體現在招生生源方面。以2013年海淀區中考錄取分數線為例,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等示范校錄取分數線都在530分以上,而一些普通校的錄取分數線僅為400分左右,最大差距有的甚至達到了100多分。由于本市中招錄取是計算機按考生中考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自動排序,并從分數第一的考生的第一志愿至第八志愿依次檢索,示范校招生具有優先錄取權。
由于掌握了優質的生源,在高考錄取方面,示范校的成績也是一路領先。北青報記者發現,近年來,本市文理科高考狀元都出于示范校,無一旁落。同時在錄取率方面,示范校相較普通校優勢也十分明顯。以2013年西城區高考成績為例,按照西城區教委公布的高考成績情況,理科本科上線率達100%的學校有8所,分別是八中、十三中、三十五中、一六一中、實驗中學、師大二附中、師大附中、鐵二中,全部為示范校。
示范校擇校之風日益加劇
差一分交三萬元擇校費
為了爭取到示范校名額,學生除了成績達到錄取分數線直接錄取之外,學生和家長還可以擇校。2005年,本市為了抑制擇校之風曾出臺“三限規定”,即擇校生分數原則上不低于學校正常錄取分數線20分,擇校生比例不超過學校招生計劃的20%,擇校費標準每生不超過3萬元。然而,近年來由于拼搶激烈,擇校生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多數示范高中的擇校分數線僅比錄取線低1分左右。如2013年,北京四中普通班分數線540分,擇校線539分;師大二附中普通班531分,擇校線530分。這意味著1分之差也要交3萬元擇校費。
由于示范校招生數量有限,一些示范校也可能成為權力和金錢“尋租”的對象。在此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為了促進教育均衡,將把本科一批招生指標定向投放在北京市規劃的生態涵養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提高這些地區學校升入本科一批學校的學生人數。有專家表示,這一措施能否促進教育均衡,還有待具體落地細則的出臺。
觀點
學校不應該分三六九等
“招生的時候,你先招,他后招,這就是區別。同時,在教師分配時,一些示范校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全國任何地方招最好的老師,編制問題都能解決。此外,示范校也可以得到多一些的財政支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現在示范校在生源、師資、硬件條件等各個方面都要普遍好于普通校。
儲朝暉認為,無論是設重點學校還是重點班,都是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進而把人也分成三六九等,重點學校或者說示范校是不正當地使用了行政的權力,讓學生的自主權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成長的內在規律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師的自主權也沒有得到保障,在中央出臺《決定》之后,示范校必然會成為改革的一個對象。
儲朝暉認為,教育應該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發展,而不能單純地唯分數論,不應該根據孩子的成績判斷是否進入重點班。《決定》提出不設重點班一方面是為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文/本報記者 安蘇
教改·其他亮點
學分互換需解決學校等級
《決定》指出: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目前來講,推行三類學校之間的學分互換有兩個困難。其一是政府部門還未真正取消歧視性的政策,教育實行的仍是等級化管理,“985”、“211”高校的劃分,還有一本、二本、三本的劃分都仍存在,這讓職業學校和非全日制學校低人一等,因此極易造成學分的單向轉換,即繼續教育認可全日制教育的學分,但全日制教育卻并不認可繼續教育的學分。其二,正是因為有學校等級劃分的存在,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也會有等級歧視,職業學校和成人高校的學生不受重視,普通高校的學生自然不會去這兩類學校學習。熊丙奇說,只有政府部門建立起全新的評價體系,打破對于單純學歷的認可,真正重視起學生的素質,才有可能消除各個學校之間的等級歧視,真正實現不同類型學校之間學分的自由轉換。文/本報記者 董鑫
招考分離要突破集中錄取
《決定》指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實行考試、招生相對分離,這是破解基礎教育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在他看來,實行考試、招生分離,就是中學自主教學、考試社會組織、大學自主招生。按照這種招考模式,中學將擺脫考試指揮棒,自主設置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未來學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以及課程難度。在升學時,學生用統一測試的成績和中學的學習成績申請大學,大學結合這兩個成績以及面試考察錄取學生。熊丙奇認為,實行這種招考模式,不但解決了文理是否分科的問題,也為近來大家爭論不休的英語、數學高考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因為學習的自主權完全交給了學生。他強調,當前高考改革的關鍵就在招考分離,如果不突破現有的集中錄取制度,只是在考試科目上做文章,哪怕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改革的價值也將十分有限,甚至會出現新的問題。文/本報記者 董鑫
教改·不分文理科
《決定》中關于“不分文理科”的提法引發強烈關注,北青報記者就此調查——
高考科目若增加 學生感覺壓力大
《決定》提出,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記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大多數高中在高二就分了文理科,學生們偏科的現象非常普遍。專家建議,文理分科不意味著9門課都要考試,應讓學生自主選修課程。
現狀
高二分班成為常態
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了解到,本市大多中學在高中年級都實行文理分科培養制度,除了正常的文科班、理科班,部分學校還設有一些特色專業班,如通航班、美術班等。大多數學校的理科班數量都遠多于文科班,理科班數量多為文科班的2-4倍。文科班和理科班必修課皆有語、數、英科目,文科另修歷史、地理、政治三個文科科目,理科班則另修物理、化學、生物三個理科科目。除了個別學校在高一入學時就進行分班外,大多數學校的學生都在高二時被分班,分班工作基本在高一學期末進行,多數學校通過征求學生的文理科意愿后確定分班,部分學校在學生報考志愿后還會加補一輪考試,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重點班和普通班的分班。分班后,大多學校允許學生再做文理科調整。
調查
大多數學生希望文理分科
對于文理分科的意見,大多學生表示還是希望分科。北青報記者隨機采訪了38名高中生,29名學生表示支持文理分科,僅有5名學生希望文理不再分科,其余4名表示無所謂。支持分科的學生給出的理由大多認為自己嚴重偏科,不分科將面臨巨大高考壓力,對自己不利。有部分文科學生還表示自己極其討厭理科科目,不能不分科。
大家對于不分科紛紛表示“壓力山大”:“不分科就得學9科,壓力太大了”、“我理科太差,如果不分科都不知道還能不能考上大學”、“文科要背的東西太多了,記不下來”、 “必須分科!政治40分傷不起!”
少數支持文理不分科的學生則認為自己發展較均衡,每科成績都不錯,不分科將會更有優勢,有人認為中學階段應該學得全面一些,各學科都能有所涉獵;還有學生對選文選理表示很糾結,“喜歡理科但討厭生物,學了文科又討厭政治”。翠微中學的一名學生反對分科的理由,則是認為分科易造成班里男女比例失衡。
建議
高考最好自主選擇和組合科目
對于學生們普遍希望不分科的觀點,首師大附中一線教學的丁老師表示很能理解,“中國學生偏科嚴重,這其實是個正常的現象。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喜愛所有科目。即使不分科,也解決不了偏科問題”。
對于文理是否應該分科,丁老師則認為,如果不分文理,高考考試科目也跟著增多,學生面臨的壓力勢必會加大,所以高考科目的變化才是關鍵,“中國學生背負的東西太多了。我倒是認為不是糾結文理科分與不分的問題,而是高考涉及的科目和命題問題。高考是否可以適度讓學生自主選擇和組合科目,這才是關鍵。如果文理不分科了,配套的高考政策會變成什么樣。如果高考變成過去的考八九門,反而就退步了,也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未來高考中的文理科目是否會發生變化,今年的中高考改革意見征求稿中并未涉及。
案例
文理不分科 學校分成了6個科目班
對于文理分科的摸索,廣東省早在1999-2007年間就做過一次改革嘗試,其間經歷了從分科到不分科又重新分科的過程。
2005年考上中國傳媒大學的廣東籍學生陳栩杰是親歷廣東當年文理不分科的一名考生。在“3+綜合+X”的模式下,文理科發展較均衡的他撿了個高考“便宜”。據他回憶,當年因為有“X”科目,全校分成了歷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班六個班級,大家必須在六個科目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擅長科目挑班級,不合適的后期還可以再調整,女生多數選擇了政治班,地理班的人數最少,僅半個班。陳栩杰當時由于歷史科目突出,便選了歷史班,“我當時其實每科成績都比較平均,而且文理不分科時高考又算標準分,我高考每個科目算出來的標準分都比實際水平還要高,所以比較占優勢。”與陳栩杰的幸運相比,他們班上多數女生當年卻吃了虧,“大多女生理科差,這種不分文理的考試,對她們來說就比較難。”回憶當年的高考備戰,陳栩杰表示“3+綜合+X”模式的備考任務相當艱巨,“雖然我是在歷史班,但也就是歷史課時多一些,每個科目還都得學,每天上晚自習,周六也要上課,然后周日考試,大家不停地模擬考,練的題目都比高考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