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北大靜園草坪和燕京六院”要拆除的消息引發社會尤其是北大師生的關注。不少師生希望能保留作為重要活動場所的草坪以及民國時期建造的“燕京六院”。有北大女生在得知校內靜園草坪和周邊的“六院”建筑即將被取代的消息時,通過微博表達自己的難過心情:“我差點就流出眼淚。” 也有師生通過網絡等渠道,呼吁“拯救北大校園草坪”。對此,北大校方發布消息稱,“可能考慮利用靜園一至六院及鄰近區域的地下空間,但會對文物進行保護,靜園草坪及周邊格局保持不變。”
至此,一場“靜園風波”貌似已經平息,那么,它為何能引發如此的關注呢?它又有哪些文物特色和傳聞趣事呢?
其實說起來靜園并不是“園”,而是北大一塊令人親切的草坪,也是北大“最有名”的一塊草坪。草坪兩側的建筑稱為六院,是六處三合院落。六院地處未名湖之南,多了些幽靜典雅之意。六院在民國時是女生宿舍,同樣是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水南為陰”之意。現今這里是一些院系的辦公地,仍然保持著古樸的風格。
11月1日,本網記者實地探訪了北大靜園,用圖片記錄下了拆遷風波過后的靜園景象。
附:靜園歷史
靜園草坪是目前燕園內最大的一塊草坪,同時,它還是北大師生們一個重要的課余活動場所,北大百年校慶時的文藝晚會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草坪兩側的建筑稱為六院,是六處三合院落。這六座精巧玲瓏的庭院中的一院、二院、四院和五院原為燕京大學女生宿舍,建于1926年,三院和六院是1952年根據當初圖紙加建的。“六院”后為一些院系研究所的辦公所在地。
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在其文章《書香五院》中回憶,北大最大的草坪起初是在圖書館東邊,圖書館要擴建,把草坪占用了,學生抗議,校方只好派人把靜園的果樹砍掉,改造為草坪。
文物特色
這六座庭院跟燕園里別的風格特征有所不同,精巧玲瓏,幽靜典雅,給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像是古代富貴人家千金小姐的繡樓。一至六院的布局也別具匠心,它們與二體構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文物布局,而又分布在燕園南北次軸線的兩側。
燕園初建時,這里僅有四座院落,包括現在一二四五院,現在三六院是解放后根據當初的設計圖紙添加的。
六院從整體上看似乎都是一模一樣的,房間均為木制結構,雕梁畫壁,古色古香;各有精巧灰頂紅色小門樓一座,由灰色石砌虎皮矮墻聯成一體。每座院門都有紫藤蘿花架,每年5月,紫花綴滿門樓,頗為典雅幽美。這是大同之處。但如果進入庭院中細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座庭院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內部結構多不相同,每座文物的門窗不僅形態各異,而且花色不同,展現出我國傳統的木工雕刻藝術的豐富多彩。這似乎也體現了“同中有異”的美學風范,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雷同感。
傳聞趣事
雖然當時的燕大是男女同校,但校方還是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來限制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的。除了每年一次的開放日外,男生是不能隨便進入這四個院落的。女生在晚上的特定時刻以后就不能出去跟男生約會。正是因為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的約束,這四座庭院就被燕大男生戲稱為燕園里的“紫禁宮”。等到每年一次的開放日來臨的時候,校園的氣氛就變得活潑起來了,平日里顯得幽靜的庭院也頓時熱鬧異常。男同學們會三五成群地來到這里參觀女生的宿舍,而女同學們也會大大方方地把他們迎入庭院,并親自下廚招待這些平日很難進入“紫禁宮”的男同胞們。
歲月變遷
六院曾經為燕京大學女生宿舍樓,現在六院經過改建整修,逐漸成為一些院系研究所的辦公所在地,他們現在的格局是:
一院: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會,中國人學學會,北京大學歐美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希臘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
二院:歷史學系,歐洲研究中心,婦女研究中心;
三院: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學信息傳播研究所,亞飛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亞太研究中心,外國哲學研究所,華僑華人研究中心;
四院:哲學系,宗教學系,國家哲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五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六院:北京大學廣播臺,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秘書處。
由六院和一體所圍成的區間原為疏林草地,點綴著藤蘿花架,如今這里的靜園成為師生們課余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
名人故事
據冰心回憶,當時的四個庭院內并非全是學生居住,還有部分燕大女教師也居住在這里。而且每座庭院中還有自己的食堂,女生們都是自己動手淘米做菜,然后在干凈明亮的餐廳里集體進餐,女教師們有時也會和同學們在一起用餐。
尋章摘句
冰心先生在《未名湖畔的三年》一文中寫道:“那時四座稱為‘院’的女生宿舍里,都有為女教師準備的兩室一廳的單元,還可以在宿舍里吃女生餐廳的‘小灶’。差不多中國籍的女教師和生物系教師江先群、教育系教師陳克明等都住進去了”。由此不難想見師生共聚一起,其樂融融的場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