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深入查找和改正“四風”成為活動的鮮明主題。對高校而言,改變“四風”不僅能有效提高辦學效益,而且能為社會風氣改善起到標桿作用。在這方面,蘇州大學的一些改革舉措受到兄弟院校的廣泛關注。近日,記者來到蘇州大學,采訪了師生員工。
公車改革從校領導自身“開刀”
今年上半年,蘇州大學的公車改革引起校內外強烈反響。蘇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卓君告訴記者:“高校的公車消費雖然不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但也是辦學經費中一筆不小的開支。近年來,學校在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投入了很多經費,辦學聲譽日隆,為學校的跨越式發展贏得了先機。在此期間,如何開源節流,把有限的辦學經費高效地投入學校建設,成為學校黨政領導班子一直在深思的問題。”
促使學校醞釀公車改革并下定決心一改到底的,是去年發生的一場風波——去年上半年學校一輛公車停在藥店門口買藥,被曝光到蘇州著名的“寒山聞鐘”論壇,引發網友熱議。“不能再拖下去了,我們校領導從自己身上‘開刀’!”在今年5月份的蘇州大學公車拍賣公告上,校領導的公務用車赫然出現在拍賣名單上。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校各級干部由此看到了校領導班子銳意推進車改的決心,也切實領會了“能改的則改,能不留的堅決不留”的車改要求。2個月內,蘇大下屬單位的16輛公務用車拍賣全部完成,拍賣所得進入學校事業賬戶。學校產權的36輛公務車輛目前也已經清理完畢,現已上報上級有關部門,待審批程序完成后即行處理。目前,蘇大除了保留特種車輛用于教學、科研以及其他專用領域使用外,只剩下4輛價格在18萬元以下、低于規定配置的中低檔小車用于必要的公務接待。
車子拍賣了,用車怎么辦?蘇州大學的做法是:學校的公務用車實行市場化運作,公務中使用自有車輛的,參考各個部門往年的用車指標,本著厲行節約的原則,在核定限額內實現實報實銷,超出部分自行承擔。余款未用完,全部留在學校專用賬戶上,不讓一分錢流進個人腰包。僅此一項,預計全年可節約200多萬元。
王卓君說:“這一做法雖然尚處于試驗階段,在執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決心很大,我們有辦法把這件實事做好,把這件好事做實!”
對于這項堪稱徹底的改革舉措,蘇大法學院的一位青年教師告訴記者:“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出來的決心和勇氣,讓師生們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清風。”
改善教師待遇不吝嗇
蘇州大學大刀闊斧“革了公務車的命”,在改善教師待遇上卻一點也不吝嗇。
就餐問題是廣大教職工較為關注的事情,蘇大相關職能部門曾嘗試過在學生食堂開設教師專用窗口,但是總覺得不能完全實現教師的愿望。在兩次教代會上,教職工都表達了設置教工專用食堂的愿望。蘇大整合相關資源,于2010年在學校本部和新校區各建了一個教工餐廳,學校一次性投入較大資金對兩個原有的餐廳進行改造。學校成立教工食堂理事會,由紀監審辦公室、財務處、人事處、后勤處、工會、學院代表參加組成,對食堂日常運營進行嚴格的監督與考核,推動餐廳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學校全額承擔餐廳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及水電煤氣費用,每年超過300萬元。餐廳沒有任何營利的追求,始終以教職工為本,不斷完善和提高服務質量,讓學校的惠民政策真正化為教職工的現實福祉。
午餐高峰期,記者來到蘇大校本部教工餐廳。可以容納近百人同時就餐的餐廳內,窗明幾凈,排隊就餐的隊伍井然有序。一位青年男教師要了1份大葷菜,1份小葷菜,2份蔬菜外加1碟飯,他的“蘇大通”卡上只被刷掉了5.5元錢。正是這份天天都能享用的5元錢左右的家常實惠午餐,留住了老師們的胃,更留住了老師們的心。
午餐近尾聲時,一位50多歲、外貌清矍的學者走進餐廳。坐在記者對面吃飯的外語學院老師告訴記者,這是校長朱秀林。
“校領導也來這里就餐嗎?”記者問。
“我們的校領導沒有專用餐廳,一直是和教師一樣在教職工食堂吃飯,并且堅持排隊。有一次我在吃中飯時,一抬頭發現王卓君書記就坐在我對面,他問我飯菜是不是合口味。我告訴他,飯菜都不錯,就是排隊長了點兒。王書記說,最近排課時間發生變化后,確實有這個問題,學校正在考慮改進教工午餐的安排。”該名老師說,蘇大的教工餐廳成了校領導了解校情民意的信息中心。
不搞特殊化,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這是“為民務實清廉”在蘇州大學的生動實踐。在人心思進的氛圍中,蘇州大學成功進入“2011協同創新計劃”;在2013年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中,蘇大勇奪300個項目,位列全國高校第18位;新出爐的江蘇省“雙創人才”,蘇大有14位專家進入名單,排名全省高校第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