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4月18日訊 南航金城學院兩名平時關系正常的同學因瑣事發生口角,致使一名同學被刺傷、搶救無效死亡。
大學校園慘案不多,卻件件直刺人心:從1994年清華大學鉈毒案,到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案,到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鉈鹽投毒案,再到2010年藥家鑫案,2012年湖南大學生血刃女友案,而前不久,又有復旦大學一名品學兼優的研究生被投毒致死。人們不禁要問,大學校園里,為何會發生如此殘忍的案件?
高校是學術的殿堂,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而事實上,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相當普遍。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一項專門調查顯示:40%的大學新生、50%的畢業生有不同的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境是4大主因。而上述悲劇最大特征,是令人震驚的殘忍、歹毒,這正是加害者心理畸形的結果。
悲劇催人反思。教育者育人,追求的應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健全的人格心理。而如今,功利與競爭的教育思想似乎更占據主導地位——從家長到學校,孜孜不倦關注的,是考分,是考第一、上名校,是取勝、找到優越工作。
競爭,確是客觀存在,競爭的教育確也必須。但是,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在過度競爭、只關注自己位次的環境中長大,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消滅”競爭對手便成了當然的選擇,而敬畏生命的意識,公平競爭的意識,也當然地會在個別“走極端”的學生腦中蕩然無存——知識的高手一念間轉為生命的殺手,這不能不說是道德、人格教育缺失的悲劇。
而功利的教育,也抹殺了孩子的社會性的培養。他們很少游戲、社交,沒有持久深厚的友誼,甚至沒有健康的個人愛好。只重知識技能,不見活人世事,讓一些大學生身陷交流障礙,自閉從而引發強烈的自卑感乃至心理畸變,同學之間哪怕只是些微矛盾,不能也不會通過溝通達成妥協與諒解。小小年紀、窄窄心懷,一旦無法容納自卑與好強、冷漠與憤恨的交織激蕩,開門、關門之類的小事,便頓時化作性命相搏的悲劇。
失去孩子,是一個家庭永遠的痛;失去健全的下一代,將是社會的長久之痛。痛定思痛,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的“以分選人”的單一評價體系,真真地必須堅決擯棄,而加強良知教育,樹立正確價值觀,養成健全人格,應該迅疾而鄭重地擺放在教育的更高位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