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育部針對其擬定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正式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規定》提出小學不得留書面家庭作業、均衡編班等十項措施,力求把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下來。與之相對應的是,在中國內地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我國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于小學階段,大多數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在多元化思維“泛濫”的今天,人們似乎越來越崇尚個性化標簽。說起“在家上學”,鄭淵潔及其兒子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例。這對兒父子相當看不上傳統教育的“作業”,擺弄成長“自留地”去了。但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這種灑脫沒個幾斤幾兩怕是撐不起來——你有鄭淵潔的身家嗎?尤其是,社會評價體系仍我行我素。
其實,小學留不留家庭作業、在不在學校經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成長的理解是否與時俱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過是近年來的熱嗑兒,70后、80后看“同桌的你”還在種種扭捏、種種期待,而90后則直接視“同桌的你”為“分母”——陪襯成功者的背景。又肥皂又勵志的劇集告訴我們還不成熟的腦袋:既然你已經跑贏了無數“小蝌蚪”,那么,今后就會一直糾結于追趕與被追趕之間。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學校,拍著胸脯喊“我爸是李剛”也沒用。
現有的流水線式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從“幼兒園入口”進去,從“大學生出口”出來,除幾個不合格的“產品”外,大部分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同樣單一。所以,試圖改善教育模式,不留作業也好,在家上學也好,都是一種積弊下的積極嘗試。素質教育喊聲震天,有學琴的,有畫畫的,有踢足球的,有吊嗓子的……唯一沒有的是,問問孩子、問問自己。現實是,這些年素質教育帶火了無數“培訓班”,泯滅了無數“偏門”——好比限塑令的獲利者只是大超市。
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國家法律,“在家上學”明顯違法;任何教育都需要階段考評,不留作業貌似只是為了要迎合某種概念……說來說去,我們的教育觀并沒有任何變化,因為我們的成功評價體系沒有變化。據說,“在家上學”的家庭總體屬于中產階層,收入豐厚,職業穩定,時間閑暇,并且有信心讓孩子超過學校里的同齡人。但“在家上學”很難與中高考對接,唯一的出路就是“留學”。看看這些年生產出的“海帶”,就該曉得留學并不靠譜——沒拼爹的本錢。
何況,我們從“漢字聽寫大賽”也看到,如今的孩子基本功越來越差,非但一些難檢字認不全,就連常見字筆畫順序也弄得不倫不類,更何況字還寫得歪七劣八,好似螃蟹爬。就這種基礎素養,如何還敢淡化一以貫之的評價體系?孩子也是社會人,需要依賴于家庭、學校等成長環境的封閉和開放。我們要隨時對孩子的學習水平進行科學評估,而不是閉門造車。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培養孩子的國情、傳統,沒必要非得照搬“現代”與“先進”,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曾有教育家評論我們的基礎教育,乃是世界最棒。鄭淵潔不可復制,家庭私塾更加沒有借鑒性,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最后邯鄲學步。對大部分人來說,在接受現有學校教育同時,推動教育制度的變革更重要。與其臨淵羨“在家上學”,不如退而求“教育公平”——保障廣義上的公共教育資源才最為緊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