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開始,國內各大高校逐漸開始開學報到,關于新生入學的議論又多了起來。而近日媒體報道的有關新生開學季“入學裝備”的兩則消息尤其耐人尋味。
一是,微博上流傳“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向新生發錄取通知書時塞了一封致新生家長的信,建議家長提供給孩子的月消費額一般為600元,最高不超過800元至1000元。”這一“指導價”引發熱議。有人吐槽,物價飛漲,600元僅夠一個月伙食費。更有網友感慨,戀愛談不起了,注定孤獨。
二是,據《沈陽晚報》報道,某高校一個學生社團曾經做過相關調查,除了學費和交通費,高檔數碼產品是新生入學的支出大項,而如果把各項支出加在一起,總計花銷至少超萬元。個別大學生開學支出甚至花掉父母4個月工資,家長連呼“上不起”。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從最初的大學生背個包就去學校報到,到后來的三大件“隨身聽、皮箱、手表”,再到如今的蘋果三件套“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照相機”……大學新生入學裝備的更新換代其實也是時代變遷的真實寫照。我們當然不能要求孩子們像我們當年那樣簡樸節儉,當苦行僧。但若無視家庭條件,為所欲為、一味攀比,亦十分堪憂。
要知道,對于一個普通家庭而言,培養一個大學生并不容易。有數據顯示,這個花銷最少都在20萬元以上,并非一個小數目——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就曾坦言,“我和夫人兩個人的工資,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而新京報2009年4月曾報道,10年間,中國大學學費漲了18倍,而這期間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3倍。
更重要的,除了加重父母的經濟負擔之外,“入學裝備”高配置也會對學生產生極大負面影響,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因為父母“打腫臉充胖子”,無原則、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各樣的要求,很容易助長孩子扭曲的攀比與炫富心態,使其成為專橫跋扈、任意妄為、蠻不講理的人,并以獲取物質享受和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親情的唯一尺度。
比如去年的這個時候,在北京中關村,一名將到外地上大學的女孩因媽媽不給她買“蘋果三件套”,就氣沖沖地甩下一句“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后,揚長而去,將其母氣哭。而《2012中國薪酬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90后員工離職率達30%以上,高出平均水平5%,則從側面證明,一些職場“90后”過于以我為主,心浮氣躁。
事實上,即便家里經濟條件容許,已經成人的大學生也沒必要大手大腳花父母的錢,甚至在同學面前炫富。曾國藩就曾在家書中寫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
畸熱的“開學經濟”是時候該降溫了,不獨大學如此,中小學亦如此。作為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不是多么昂貴的奢侈品,而是健全的人格和正直、善良、堅韌的品質;作為即將踏入高校的大學生,多一份自強和感恩,才能活出出彩的人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