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大學生要提防微博負能量

首頁 > 

地方

 > 北京

 > 大學生要提防微博負能...

大學生要提防微博負能量

在大學生中流傳著一個段子:開心的事寫在QQ上,生活的事寫在人人網上,傷心的事寫在微博上。因為QQ上有爸媽、有親人們;人人上有同學、有朋友;而微博里,只有我自己。

8月19日發布的《2013中國大學生“微博”發展報告》里,“新浪微博”大學生用戶給自己生活滿意度打分18.41分(滿分35分,換算成百分制為52.6分),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偏低。但調查分析,“微博”對于改善中國大學生的心理現狀起到推動作用。此次調查由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中科院心理所計算網絡心理實驗室依托新浪微博平臺開展,調查對象為10686名大學生。

大學生 在社交網絡中調整呼吸

在5.03億新浪微博用戶中,究竟有多少大學生?基于“新浪微博”平臺的大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微博大學校園用戶數已逾3000萬。其中23.98%的大學生微博用戶集中在20歲左右,假如以18歲考入大學推算,大學生在大學三年級期間使用微博的人數最多。

江南大學學生高欣就是這3000萬大學生微博用戶中的一員。她的“我叫_高小欣”的微博上關注了853個賬號,有6291個粉絲,發布了161條微博,有她轉發她所感興趣的學者的微博,有和朋友一起聚會的照片,還有記錄自己心情的點點滴滴。

前幾天,高欣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寫了一篇文章——《大學,在奔跑中調整呼吸——致江南大學2013級新生》,她分別發布在人人網上和微博上,人人網上轉發超過3000,而微博上轉發只有30多條。她分析說,人人網上都是同學,從內容上會對此比較有感觸,而微博上陌生關系更多,她自己使用微博主要是用來看新聞和社會人士的觀點,或者通過@尋求和某人或某組織聯系,有時微博更新速度太快,讓她有些應接不暇。

調查顯示,網民最多的地區與大學生微博用戶最多的地區吻合。廣東地區的大學生微博用戶數量最多,江蘇、湖北、山東、北京等教育大省緊隨其后,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也顯示,廣東地區的網民數量位居全國之首。

高欣發現,身邊的同學常常會在晚上宿舍“夜聊”的時候“刷微博”,這恰好印證了一項調查結果:22點到23點是大學生用戶更新微博的第一高峰時間段,其次為12點到13點之間,這表明課后時間和睡前大學生用戶更愿意更新微博。這些微博內容原創率接近40%,并且有13.93%的微博在更新時附帶圖片,3.31%的微博附帶地理位置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從表達內容統計得出,大學生使用積極情緒詞語的頻率為3.38%,高于消極情緒詞語的頻率為1.91%,其中反映大學生價值觀的詞語使用頻率從高到低的排序為:工作、成就、家庭與朋友、娛樂、健康、宗教、金錢。從情緒走勢上看,大學生用戶在微博平臺上的情感變化趨勢與周期性生活事件的發生日期較為吻合,比如開學、寒暑假、期末考試、春節等。

新派教育專家陳志林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人的本性中會有羞澀感。在人人、微信上是熟悉的圈子,大學生展示的往往是自己的情感、精神的需要,但在微博上因為有了“保護傘”,也不易被熟人找到,大學生卻能真實地展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表現的一面。

微博傳遞“正能量”也要小心“負能量”

“微博”不僅提供信息獲取、社交、生活服務等功能,還對于改善中國大學生的心理現狀起到推動作用。《2013中國大學生“微博”發展報告》撰寫者分析,一方面因為“微博”的使用特征和更新內容可以反映出大學生用戶的生活、情緒、思維狀態的變化,為及時判斷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提供信息和線索,從而實現針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積極引導;另一方面,微博傳遞“正能量”的過程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現狀本身就具有積極作用。

在學習、就業方面,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大學生用戶表示微博對學習過程具有良好的幫助促進作用;有39.28%的人認為微博有助于提高就業技能;有46.37%的人認為微博對于開展自主創業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湖南大學的大四畢業生張麗剛剛準備找工作時,有人告訴她微博上的企業官方賬號會不時發送校園招聘信息,于是她上網注冊了微博賬號,挑選關注了自己心儀的企業招聘賬號,還特地把他們列為一組,每天稍有空閑就上網刷刷,看到百度校園招聘賬號后第一時間投送了簡歷。“用微博比一個一個查企業官方網站更方便,而且信息也比較及時。”張麗說。

不僅在微博上獲取招聘信息,張麗還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宣講會時不再告知學生們公司郵箱,也不叮囑學生及時查看企業官方網頁,主講人的最后結束語往往是“相關信息請大家關注我們的企業官方微博,有問題可以私信我”。

除去助力就業,微博還成為大學生做公益的窗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少年愛心大使劉思宇在微博上有近8萬名粉絲,平均每天都會收到家長發來的關于兒童問題的私信,他告訴記者使用微博時感覺自己是一個信息的發布者,這和在人人網、微信時的“姿態”不同。

調查中顯示,68.12%的人表示大學生在使用微博時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類活動,74.79%的人表示微博對傳遞社會正能量具有良好的推動促進作用。

在劉思宇的公益實踐中,最早接觸的是騰訊微博的“微公益”行動,用戶轉發即可以捐款,后來新浪微博整合搭建了公益平臺,篩選出值得信賴的公益項目推薦給用戶,“人人、微信通過熟人推薦有很高的可信度,微博通過渠道整合可以彌補陌生人帶來的不信任感,還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希望后期可以提供可靠的支付平臺輔助公益項目發展。

微博帶來“負能量”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有時候刷一會兒微博讓我心情很不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三學生孫言向記者坦言他不喜歡微博的原因,上面時常看到很多社會不公、貪污腐敗、環境污染的事情,看完心里很失望。

曾有專家分析,情緒具有極強的感染性,憤怒、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在微博中呈現出來并經過評論轉發,傳播的速度更快更廣,很容易醞釀出類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體情緒。在微博熱議話題中,不僅如“臺灣塑化劑風波”這類負面話題會招致負面情緒,就連“公共場所禁煙”這樣一些原本是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話題,也會因為其下各種評論而引發負面情緒。

陳志林也談到,部分大學生看微博可能會有低落、憤怒、傷感等負面情緒,大學生切記不要把自己套在微博內容中去比較,在了解某個特定事件時,一定要分析事件發生的具體情形,切勿用嫉妒、同情、仇視的心態去看待。他建議大學生可以試試換位思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