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民辦高校辦學資質,不具備招生資格;和正規高校名稱極為相似,混淆視聽;招生和廣告不備案,評估和年檢不參加;建有虛假網站,多有被曝光不良前科;批量抄襲簡介盜用圖文,涉嫌團伙作案……
中國郵電大學、中國師范學院、中國北方理工學院、中國民航學院……正值高考志愿填報季,看到這些“霸氣十足”的大學名稱,再聽聽其招生人員“花錢就能上好大學”的說辭,你會不會有點動心?
“擦亮眼睛,千萬別上當!”——近日,一份由“上大學網”發布的《百所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提醒考生及家長[微博],在挑學校、選專業的同時一定要提高警惕、謹防“被忽悠”。“野雞大學”的“神秘面紗”也由此被揭開:無民辦高校辦學資質,不具備招生資格;和正規高校名稱極為相似,混淆視聽;招生和廣告不備案,評估和年檢不參加;建有虛假網站,多有被曝光不良前科;批量抄襲簡介盜用圖文,涉嫌團伙作案。
“中國有,外國也有;現在有,《圍城》的時代也早就有了。”面對公眾的一片嘩然,北京師范大學[微博]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洪成文反倒有種無奈的“見怪不怪”,因為每年除了“被騙入學”的考生外,“虛假大學的虛假文憑還擁有著廣泛的市場。”
“野雞大學”改頭換面裝“鳳凰”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為什么曝光了它還存在?真的,為什么這么多人說它是假的?”上了幾年學,網友“織田信法”還是對自己輕松拿到的一紙文憑毫無把握。
這個困惑他許久的問題,終于得到回應——此次《百所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中,“中國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的名稱赫然在列。
和這所“野雞大學”的伎倆一樣,同時曝光的虛假大學幾乎都擁有能夠以假亂真的“鳳凰”名稱,且大多以“中國”、“北京”等為名:如“中國郵電大學”“中國師范學院”“中國北方理工學院”等,極易與北京郵電大學[微博]、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微博]等正規大學名稱相混淆。而如果登錄中國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等校網站,又會發現網站版面大多整潔大氣,分類細致合理,學校簡介也格外專業,地址、電話、招生咨詢服務相當齊全,具有很強的迷惑性。
盡管粉飾頭面,但“野雞大學”的馬腳也并非無跡可尋。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網站上的信息,大多照搬教育部的官方信息或其他院校新聞,簡介也同樣漏洞百出,甚至“野雞大學”彼此之間也互相抄襲:中國國際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管理學院、北京財經學院[微博]、上海金融管理學院的學校簡介幾乎一模一樣。
記者探訪得知,中國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簡介稱其為“國家經管部下屬新型大學”,但我國并無名為“經管部”的國家部委或機構;其學校地址北京“芍藥居甲2號”,實為居民小區,根本不是校園。記者隨后撥打了網站上的招生咨詢電話,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行騙者刻意隱去“遠程”“函授”“自修”等字樣,將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學歷與普通高等學校學歷相混淆。
曝光多年仍舊“屹立不倒”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并非首次遭曝光。經過搜索,記者發現,早在2009年該校就已被曝光虛假辦學,可直到截稿當日,該校網站依舊運轉正常。連日來,警示榜中的多所高校也被爆料已是兩次甚至多次被媒體起底——
2011年7月,與華北科技學院僅有一字之差的虛假大學“華北科技大學”被曝光其“官方網站”照搬了華北科技學院的信息;
2012年4月,“山東沂蒙學院”被曝光“學校”網頁山寨華北電力大學的官網,學校概況嚴重抄襲山東建筑大學2010年的簡介,是一所未經山東省教育廳批準、辦學資質和性質不明的假大學,但其“學校官網”至今正常運轉,甚至還在接受考生的在線咨詢和報名;
2012年10月,陜西省教育廳聲明:國家及陜西省從未審批設立過名為“西安電子信息學院”的普通高校,也從未批準任何單位及個人以此名義在陜開展招生和辦學活動。可直到今年2月18日,該校網站上還發布了一則《關于2013年高職專升本報名及專業課考試的通知》……
曝光多次,為何還能屹立不倒?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偽裝為普通高校迷惑考生前去就讀騙取學費之外,“賣文憑”成為虛假大學的另一條獲利之路。
撥打招生電話無人接聽之后,記者以咨詢者身份聯系了中國郵電大學網站上所留的昵稱為“高等教育聯盟(總站)”招生咨詢QQ號,登錄機構網站后發現,這所“北京聯招教育文化有限公司”聲稱是“當今中國最大的教育連鎖機構”,在工商管理局網站上登記的經營業務繁雜,從教育信息咨詢到零售百貨均在其中。
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提供六類學歷文憑,從虛假大學、民辦非學歷院校的文憑證書到普通高校的文憑證書,均被標以8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價格。如果是“畢業證+學位證+英語四級+全套檔案+權威學歷認證報告”齊全的全套文憑,只要把個人資料發給他們再支付定金,就可以在20天左右獲得虛假大學的虛假文憑。對方還熱情地對記者表示,只要客戶提出要求,任何學校的文憑證書都可以辦理。
別讓“教育劣幣”鉆了監管的空子
“監管缺失、查處疲軟”,面對肆無忌憚的“野雞大學”和繁榮的“文憑市場”,不少網友呼吁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假冒偽劣商品侵害的是消費者權益,假冒偽劣大學坑害的可能是學生的一輩子。”
洪成文認為,盡管“打假是長期的事業,不是一蹴而就那么容易”,但正規高校也應該和政府共同努力,壓制虛假大學現象的出現和蔓延,“假如放任其發展,必然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可能,對正規大學是很不好的,對高等教育是有害的。”他建議,有關部門需要加強甄別力度,推進信息公開化,“高招辦或許可以設置一個類似于公眾服務的部門,兼職真假大學的識別”。
但也有專業人士認為,在目前域名審核并不嚴格的狀況下,網絡監管存在一定難度,“支付很少的費用就可通過代理公司完成注冊。托管在境外服務器上的網站,可能連注冊人的信息都是編造的。”“由于對境外網站沒有管轄權限,負責網絡備案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兼有網絡監管職能的公安部門都難以處理這類網站。”
有網友建議,監管手段滯后的情況下,可以用“排除法”甄別“野雞大學”——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名單》。“正規學校的名單可以查詢,只要謹慎,還是可以避免上當的。”洪成文也給出建議,“每個省都有統一的招生學校名冊可用來查證大學資質,考生不要輕信網絡信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