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筋好,花筋妙,你來撐筋我來跳;一跳跳到半空中,陪伴小鳥枝頭鬧;一個兩個三四個,你跳我跳他也跳;小小花筋連友情,我們大家齊歡笑。”在歡快的節奏和悅耳的童謠中,北京市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三(5)班的同學們和老師邊跳皮筋,邊變換著造型,趣味非凡。
走進北京市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的校園,立刻就能聽到歌唱童謠的朗朗童聲,看到學生們盡情游戲的歡樂場景。這是學校結合《北京童謠》校本課程開展的“唱健康童謠、做有益游戲”的主題教育活動,也是學校實行“童真教育”、讓學生們自然而完整的成長的一個縮影。
2002年,原宣武區作為首批國家實驗區全面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面對新課改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研究學生、信任學生,實現教與學方式的深刻轉變,才能在新課改的道路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校長楊英說。當時,一篇題為《校園童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文章引起了學校的關注:既然孩子們喜歡童謠,何不去蕪存菁,借助童謠的形式,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于是,宣師一附小《北京童謠》校本課程應運而生,后發展為新童謠文化,并逐步演化為“童真教育”的辦學思想。
楊英介紹,所謂童真教育就是尊重兒童自然的生命狀態,順應兒童的天性,把兒童當做兒童;研究兒童真實的發展需求,善待個性的差異,把兒童看作不同;面向兒童完整的生活世界,遵循成長的規律,讓兒童成為兒童;著眼兒童終生的幸福生活,用六年積淀一生,讓兒童成就兒童。
“今天我們幾個給大家帶來一個小品。”在羅蘭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歡聲笑語不斷,孩子們使出自己的渾身解數,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揮灑才藝,張揚個性。這是羅老師和班里同學共同創造的班級特色活動——《超級全方位》。“我覺得,我們的《超級全方位》比央視的《大風車》、《東方兒童》還要好!”孩子們興奮地說。
六件物品、一個主題、五分鐘時間,孩子們要利用這些表演出一個兩分鐘的創意短劇,這就是宣師一附小“DI興趣小組”要完成的挑戰任務。今年5月,他們還代表中國,到美國去參加DI全球總決賽,而這些孩子,卻還只是小學生。除了“DI興趣小組”之外,還有55個興趣小組。“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特存在,都具有獨特的個性,童真教育就是要研究兒童真實的發展需求,正視并善待兒童之間的差異,從兒童的特點出發,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宜的教育,把兒童看作不同。”校長楊英說。
在宣師一附小,學生們完全是以主人的姿態參與到學校的事務當中。2007年起,學校正式取消了學生護導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紅領巾志愿服務崗位制度,這項制度正是源于學生自己的提案,崗位標志也是自己設計的。通過“小主人提案”,孩子們的潛能被充分激發了出來,自主能力和集體意識也得到了培養,實現了讓兒童成就兒童。
在楊英校長看來,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生命的成長,理想的學校,應該是在精神上、氣質上和學生相契合的,學校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生命的相遇,更是一種精神的感應。通過實行“童真教育”,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片童年的綠洲,讓學生自然而完整的成長。
國家總督學顧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對北京市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的“童真教育”高度贊賞:“我們總說減負提質,這里的提質基本上都是說的提升教育質量,而宣師一附小提出的‘堅守童真’這個理念,卻落在了提升教育品質,這體現了教育的人本性與科學性的結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