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像歐洲,鄉村像非洲”,曾幾何時,這種對城鄉教育巨大差距的戲謔正是泗洪地方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地處經濟落后蘇北老區的江蘇省泗洪縣,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日益凸顯,據統計,城區小學生約占全縣小學生總數的50%以上,城區初中生則占到70%以上,城鄉學校布局不合理已成為提升全縣教育教學水平的瓶頸。
其實,為了縮短城鄉教育差距,早在2002年,泗洪就順應城市化發展的趨勢,全部實現了高中進城辦學;從2009年開始,又著手撤、并、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逐步抹平教育的差距;2011年上半年,泗洪再次掀起了新一輪學校布局調整的熱潮,吹響了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集結號”。
“并”是泗洪縣做大均衡教育蛋糕的一個妙招。
位于泗洪城郊不足十里的朱湖中心小學和中學僅一墻之隔,小學在校生1179人,僅有2幢教學樓,而中學學生不足兩百名,配套的教學資源卻十分豐富。于是,教育部門將兩所學校合并,成立了朱湖實驗學校,實行九年一貫制教育。此前,小學只有一個實驗室,學生多、班級多,很多實驗課無法正常開展。合并后,學校將原來中學的部分化學、物理實驗室改成了小學實驗室,所有學生都能按照要求開足開好實驗課。“現在,一聽說上實驗課,學生們都特別興奮。”談到此事,該校李業輝校長十分高興。
劉靜、胡靜姝都是朱湖實驗學校的教師。合并前,她們在中學教英語,每周才4節課,1個班只有20多名學生。如今,她們都被安排在小學教英語,每周12節課,教4個班。劉靜說:“雖然工作量比以前大,但是學生多了學校才更生機與活力,自己的教學熱情也不由自主地被激發出來。”
2011年,泗洪將6個鄉鎮的12所中小學合并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到2015年,全縣鄉鎮中小學合并率將達到60%以上。
撤并學校必然涉及分流學生,如何讓學生和家長都滿意?
泗洪縣多部門聯手,著力做好配套工作。除了學校建有學生公寓供學生免費使用,每個單元的樓層都配備生活教師,家庭困難學生每年可以享受生活補助以外,各鄉鎮還開通了鎮村公交,方便走讀的學生。“以前,學校離家足有3公里,孩子來去我們家長都提心吊膽的。如今,開通了公交車,我們的心也真正放進肚子里了。”天崗湖鄉村民潘合龍高興地說。
為了滿足“新移民”渴望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2009年,泗洪開始在城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新建4所高標準九年一貫制現代化學校,進一步擴大了優質教育的服務半徑。然而,建成這些高標準的公立學校,至少需要投入2.5億元,這對于經濟落后的蘇北老區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智力支撐,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注的民生事業,是轉變人文習俗最有效的行為方式。我們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教育,雖然暫時給我們帶來壓力,但我們無怨無悔。”泗洪縣委書記徐德說。
堅忍不拔的付出,換回的是沉甸甸的收獲。據副縣長侯志娟介紹,2009年以來,泗洪有16所學校獲得市級以上集體獎,30余項省級課題通過成果鑒定,每年都有2000余名學生在各項省市級比賽中獲獎,先后獲得了“江蘇省幼兒教育先進縣”、“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評估達標縣”等多項榮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