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眼中兒子的成功,還停留在初高中階段優異的成績。和許多中國家庭一樣,孩子身上被寄予了整個家庭的希望。“成績好,腦袋聰明,又考上了好大學,我們都覺得,他會有一個美好而遠大的前途。”然而,全家等來的不是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兒子,小激動反而變成了四處尋找流浪兒子的大跌眼鏡。
國人眼中的教育理念,是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題名時,狀元就應該擁有成功的人生,而成績不好就前途一片昏暗。其實,這種觀點早就被種種社會現實深深地顛覆了。1985年陜西高考狀元陸步軒,北大畢業后賣豬肉,2000年遼寧普蘭店市高考狀元武小鋒,北大醫學院畢業后回家賣糖葫蘆。就算是針對大多數狀元做得普遍性調查,也會發現功成名就者寥寥,絕大多數是泯然眾人矣。而且根據《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其中對1978年到1998年間103位高考狀元就業案例進行調研,調查機構核查了“杰出校友榜”、“杰出企業家榜”、“兩院院士榜”等榜單,均未發現高考狀元的名字。
回顧流浪狀元的求職挫折,不難看出,好高騖遠、好逸惡勞、挑肥揀瘦、人際關系相處都是屢屢遭遇就業挫敗的原因,而這些職場素質的培養,更來自于成長過程中的潛移默化和曾經經受過的挫折教育。長期一帆風順,眾星捧月的成長經歷,則容易培養出弱不經風雨的高分低能者。
從流浪的狀元身上,我們應該看到學習成績只是教育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之所以,學校里的乖乖女、學霸們,往往走出校園就容易迷失人生,可能很大程度正是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尋找自我,尋找人生支點的樂趣。當考卷和分數成為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要素,人生的天平就容易失去重心。
與此同時,我們的教育觀也應該有所改變,學會為他人的成功喝彩,學會做一個誠實守信、踏實肯干的人,學會做一個獨立思考,勇于面對挑戰的人,學會做一個對家庭、對自己負責的人,這些都是教育的成功,也是人生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