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兩名年輕老師剛從學校調走。”萊蕪市鋼城區雙峰聯小校長王慶法擔心,另一位家在沂水的優秀年輕教師也會安不下心。
作為農村小學,王慶法說,雙峰聯小缺少師資,不得不將內退的老教師返聘回來。還有些農村學校則超編,老教師只能當伙夫,做起保安,他們退不去,新教師也進不來。教師年齡大和知識結構老化正困擾著鄉村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平均年齡50歲,內退教師被返聘
雙峰聯小身處萊蕪市鋼城區的偏遠山區,是當年村小撤并潮的產物。
在合并了高峪小學、胡家宅小學、肖馬聯小后,現有416名學生,22名教師。師資還是依托以前的班底,且留不住年輕人,教師總體年齡偏大。
師資老齡化在鄉鎮學校非常普遍。據萊蕪市2013年教育工作督導情況的通報,苗山鎮小學56-60歲的教師占70%以上,高莊街道、茶業口鎮小學教師平均年齡也在50歲左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萊蕪市區的汶源學校老師平均年齡才二十七八歲,最大的也不超過50歲,而且今年還能分到五六名新人。至于教師們的學歷,最低都是本科。
而雙峰聯小則很難分到年輕老師,校長王慶法說:“今年走了5位老師,只來了兩位支教老師。”他只好返聘內退的老教師,維持教學。
在鄉村學校,不少年輕老師正以離家遠生活不便、在農村難找對象為由琢磨著離開。25歲的小付去年到離家60公里的萊蕪市東北部某鎮中學教書,周五放假后,要坐4個小時城鄉公交,回到家天都黑了。雖然教師編制讓她滿意,但她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有機會就爭取調動,必須考慮未來的生活呀,起碼還得找對象呢。”
編制超標,老教師當起伙夫
煙臺市牟平區大窯鎮沙子小學已經很多年沒有進新人了。沙子小學的劉老師說,“年輕人不愿來,農村的機會也少,比如評職稱,雖然有名額,但一般都要一定的榮譽為條件,而城里老師獲得榮譽的機會要多。”
農村學校招不到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因為老師滿額。隨著生源減少,加上撤并潮后很多鄉鎮就剩下一所中心小學、一所初中。學校少了,但老師沒少,教學崗位也就那么多。于是,有的學校,只能讓年輕點兒、教學好的老師繼續教學,年紀大的就做其他工作。
牟平區的一些鄉鎮學校,有的老師在伙房做飯,有的是學校保衛,還有的打掃衛生。沙子小學有300多名學生,在教學一線的老師有大約30名,而整個教職工在編人數卻多達50名左右。
“老師的身份,干得卻不是老師的活。”一位一直在農村一線教學的老師說,“你看,農村老師的配備都滿當當的,所以不可能進新人。”
不少鄉鎮學校往往只能撿城里學校“淘汰”的師資。煙臺市牟平實驗中學一位老師說:“今年牟平一中‘淘汰’了五六十個老師,他們不能適應高中教學就被下放到初中小學任教,經過統一考試,考得好的繼續留在城里,差的就被分往鄉鎮了。”
鄉村教師進城交流不愿回去
“整體上城里的老師質量要比農村好得多。”一位曾經在農村學校當過校長現在申請調往城里工作的老師說,“長期這樣,必然會造成師資結構越來越不合理。”
教育部門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緩解教育資源失衡,開始有計劃地每年選調城里的老師去農村支教,同時選派農村的老師到城里學校培訓。
9月2日,萊蕪市鋼城區教育局連續第八年組織全區各鎮、街道的56名優秀教師到鋼城區偏遠山區中小學支教,支教時間不少于一學年。按當地規定,在城鎮同一學校任教8年的教師,一般都被安排至少參加1次支教活動。在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支教的同時,還置換出農村學校的教師到城鎮學校掛職鍛煉,掛職時間一般也為一學年。
“但現在問題是,農村老師一到城里就想辦法留下,而城里的老師由于種種原因,家庭、職稱等往往不愿下去。”上述老師說,支教的形式終究只是權宜之計,無法根本上改變農村優質師資向城鎮學校流動、教育資源日益失衡的嚴峻現實。
一個年輕教師的城市情結:
“承諾分房子讓人動心”
家在煙臺市牟平區南部山區的宮在明(化名)是煙臺一所市屬重點高中的老師。“我2012年從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已經工作一年多了。”
談到當初怎么進的這個學校,宮在明說:“2012年3月份,學校去我們大學宣講,說了工資待遇,還承諾將來高新區校區建成后,統一建教師樓,可以分房。單憑房子這一項,很多同學都動心了。我本身就是煙臺人,知道這所學校在煙臺待遇很好,而且離家近,就報名了,最后運氣不錯,通過了。”
“剛來工資不高,一年全加起來就3萬多元,第二年可以拿到4萬多元。”宮在明說,工資待遇是一方面,在城里工作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很好,除了穩定,城里工作在村里被認為有出息,父母臉上有光彩,“這個學沒有白上。”
還有,城里和鄉下工作,雖然都是教課,但環境不同,接觸的人也不一樣,“我有個同學山東師范大學畢業,現在棲霞一個農村小學教課,幾年下來,思想觀念都變了。”宮在明說,“以前好多共同話題,現在能說的越來越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