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些大學的助學金名額要遠遠超出獎學金名額,且獎金都相當豐厚。專業一等獎學金一個班就1個名額,獎金1200元;而國家勵志獎學金一個班5個名額,獎金5000元,助學金名額8個,獎金3000元。“相比之下,大家更愿意當貧困生。”一位大二學生這樣說。
俗語云:讀書人死好面子。往往書越讀越厚,面子卻越讀越薄。可近日一則網絡上熱轉的“大學生演講比窮贏取助學金”的微博似乎顛覆了傳統的“讀書人好面子”一說。同為“讀書人”的高校管理者和大學生們明知讀書人面子的重要性,卻為什么還要去撕破別人的臉面或者放棄自己的面子呢?
越來越多的貧困生
愿意“說情況”了
“‘演講’談不上,最多也就是‘說情況’。”海口某高校一名大三班長小劉告訴記者,他們班每年都會采取這種貧困生“說情況”,然后評議小組或者全班同學投票的方式來決定助學金候選人。
據小劉介紹,他們不會強制每位貧困生上臺當眾“說情況”,根據自愿的原則,不愿意講的可以寫書面材料,然后由班主任審查。
“只要有一個人上去講,其他人也會跟著去講。現在越來越多人愿意‘說情況’了。”小劉告訴記者并不是所有貧困生都排斥這種當眾“說情況”的方式,有的貧困生甚至會提前幾天為“說情況”做準備。
“別人都上去講,你不講,那一年的學費就沒有了。”一位大二的貧苦生小蔡說出了她的苦衷,雖然她不愿意上臺“說情況”,但想到一年5000元的國家勵志獎學金基本上可以抵清一年的學費,她只有硬著頭皮上臺。
“不說大家怎么知道每個人情況怎么樣?”大一新生王健告訴記者,他們班剛剛選完貧困生,為了公平、公正,也采取了“說情況”的辦法。
記者走訪了海口多家高校,據高校學生和老師們反應,評助學金“說情況”方式普遍存在。雖然大家都覺得這種方式有失讀書人的“體面”,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家庭情況調查表
成一紙空文
據海口某高校負責學生資助工作的符老師介紹,每年學校都要求學生填寫一份家庭情況調查表,然后由當地民政管理部門審批蓋章,用于評定學生助學金,如果是大一新生這張調查表就跟大學錄取通知書一起寄出。
“有的學生會拿著一張空白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先去當地民政部門蓋章,然后再拿回家慢慢填寫內容。”符老師告訴記者,據她了解,很多同學都采取這樣的方法,當地民政管理部門在學生家庭情況的審查方面根本不予以重視。
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家庭情況調查表無疑就變成了一紙空文,無法成為高校管理者們衡量學生家庭貧困情況的依據。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們進了校門,評定助學金的責任就落在了高校管理者們的頭上,為了公平、公正、透明,他們不得不重新采集學生家庭情況信息,采取“說情況”的方法,以貧困生的“面子”為籌碼擔保情況的真實性。
高額助學金
讓學子“效貧不效優”
“專業一等獎學金一個班就1個名額,獎金1200元。而國家勵志獎學金一個班5個名額,獎金5000元,助學金名額8個,獎金3000元。你說大家愿意當成績優秀生還是貧困生?”大二學生小倩告訴記者,現在班里是“效貧不效優”。
記者從某高校學生資助科了解到,以該校2012年國家獎助學金分配情況為例,國家獎學金全校名額35人(平均一個系一個名額),獎金8000元。國家勵志助學金名額510人,獎金5000元,國家助學金春季學期資助3571人,秋季學期資助3716人,獎金3000元。
其中,只有國家獎學金是針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設置的,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都是針對貧困的學生設置。從名額上來看,助學金的名額要遠遠超出獎學金名額,且獎金都相當豐厚。
“助學金那么多,誰看著不眼紅?我們班每次到助學金評選的時候,都爭得耳紅面赤。”大四學生小雨告訴記者,就是因為爭助學金,現在即使快畢業了,有的同學之間依然感情非常冷淡。
評助學金工作人員
嚴重不足
“一個系幾百號人,而負責的輔導員老師就只有寥寥幾個人,怎么把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摸得清楚?”一位高校輔導員李老師告訴記者,每次到了評助學金的時候,都忙得焦頭爛額盡量做到公正,卻還有一堆同學上門告狀。
李老師說,按照國家標準是200名學生配備一位輔導員,而學校的情況是300名學生配備一名輔導員。輔導員老師人手不足,只能把班委和其他同學也拉進來進行助學金的審評,這樣的情況也難怪會造成貧困生上臺“說情況”的局面。
高校助學金
引發的思考
如今高校里再也看不到吃不起飯,穿不起衣的寒門學子。竟也有人頂著“貧困生”的帽子,卻手持Iphone,身著高檔名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是否需要對“貧困生”一詞進行重新定義?
對此,一位高校老師提問:如何打破“效貧不效優”的局面?讓更多的助學資金運用到激勵學術創新上?
各種生源地貸款、綠色通道、愛心借款方式難道不能滿足學子踏入校園門檻的需求?各種勤工儉學難道不能讓寒門學子們靠自己的努力填飽肚子?伸手得來的助學金,會不會讓一部分寒門學子養成一直向社會伸手的習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