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學院為每班配備一名教授,每月至少與學生交流一次
教授班級“蹲點” 呵護學生成長
這個學期,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學院2012級學生十分驚喜地享受到了一份課堂之外的超級“營養大餐”——學院為每個新生班級配備一名專業領域教授,指定教授每個月至少與每名學生面對面交流一次。此外,學生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等平臺與指定教授隨時聯系,話題從學習到工作、從生活到夢想、從專業到人生,讓每個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成長的路徑、解讀成才的含義、發現成功的奧秘。
據了解,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學院實施“教授班級建制”,共有于廣明、王燕、張明義等11位教授受聘為指導教師,他們懷著對學生成長成才負責的熱情,在繁忙的教學、科研之余擠出寶貴時間,成為學生身邊的良師益友。土木學院院長于廣明說:“實施‘教授班級建制’這一舉措,就是希望借此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環境,啟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愛好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盡早確定職業生涯規劃,為將來學習和就業打好基礎。”
于廣明告訴記者,大學期間,大一、大二的課程大多為公共基礎課,專業課開設相對較少,學生與本專業教師的見面機會不多,能夠坐下來深入交流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只有進入大三、大四,學校開始集中開設專業課,而且實習實踐課程增多時,學生才開始真正近距離得到專業教師的指導,但這種知識與能力的傳授又受到課時的局限。因此,專業教師特別是教授與低年級學生之間一直存在溝通難、交流少的問題。“教授班級建制”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通過這一良好渠道,教授與學生建立了直接快捷的聯系,他們深厚的專業知識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也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堅實的現實依據。
土木學院副院長張明義是土木(3)班的指導教師。自“教授班級建制”啟動以來,在承擔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的同時,張明義與其他教授一起,利用下午第七八節課及晚上時間,趕赴青島開發區新校區,深入教室、學生宿舍,與全班同學談學習、談專業、談未來,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學術講座、專業指導、結構設計大賽指導等工作,同時以各種聯系方式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惑。
鞠偉健是土木專業的大一新生。像大多數新生一樣,鞠偉健剛入校時也曾有著“這個專業學什么”、“將來要干什么”等一堆問題,雖然通過入學教育有了輪廓性的認識,但這些認識很不具體,比較模糊。教授們結合專業圖文并茂的介紹使他豁然開朗:“立刻覺得學習有了目標和方向,而且很為自己的專業感到驕傲和自豪。”鞠偉健告訴記者,班上的同學們對每一次交流機會都非常珍惜,每次交流結束,還會在宿舍興奮地討論半天。
“教授班級建制”的實施,不僅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學習之美”和“專業之思”,也讓教授們發現了很多在教學中值得思索和探討的東西。王燕教授是土木(2)班的指導教師,在與新生的數次交流中,她發現大學生思維活躍,對知識十分渴求,有些新生已經顯露出在科研等方面具備的潛力。但新生也存在對專業的了解普遍不夠深入,對未來依然感到迷茫等問題。
“必須了解學生的需求,才能在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授課技巧,盡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學到知識、施展才華。‘教授班級建制’便是我們了解學生需求很好的平臺,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也可以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調研信息,從而促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王燕說。
新聞拓展
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薛允洲:教授班級建制讓師生共受益
近年來,青島理工大學一直致力于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并進行了一些大膽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教授班級建制”是校園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教授是大學的骨干,他們學識淵博,視野開闊,社會經驗豐富。“教授班級建制”是教授了解學生需求的平臺,不僅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為學生的人生導航,也可以為教育教學提供信息參考,促進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時,還可以讓教授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盡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通過“教授班級建制”的實施,打通了教授課上和課下與學生的聯系,可以讓更多的學生體會到“學習之美”和“專業之思”,并為他們參與科研項目、提升專業知識水平提供了機會,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做全面發展的合格專業人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