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 愛心如潮——山東高校師生常態學雷鋒見聞
3月1日,濟南陽光燦爛。在山東省博物館里,有一群大學生正幫老人和孩子提重物、拿衣服、拍照片,對游客留下的垃圾和玻璃上的污垢進行清理。這樣的行動他們已堅持了很多年,他們就是山東職業學院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
在山東高校,有一大批這樣的志愿者常年活躍在車站、街道和校園,默默地傳承著雷鋒精神。
點點滴滴學雷鋒
3月1日中午,山東警察學院2011級專刑三中隊的學生來到濟南火車站,為旅客提供指路、搬行李等服務。
從河南來的張女士下了火車,原本想讓濟南的朋友來接她,但是等了一上午也沒等到,原來張女士沒說清是從哪個火車站下車。無奈之下,她只好向學生們求助。“我是外地的,對濟南不了解,看他們穿著像警察,就格外信任。”張女士說,“原來他們是大學生啊,他們一直很耐心,讓人覺得很溫暖。”
學生杜玉才見一位老大爺扛著兩個大袋子非常吃力,就主動上去幫他,一直把他送到公交車站。“真是太感謝你了,小伙子,多年不見這樣的事啦,謝謝!”老人坐上車后,還不停地向杜玉才表示感謝。
還有少數旅客竟提出了一些“過分”的要求,比如讓幫著插隊買票等。對此,同學們委婉拒絕,并乘機宣傳雷鋒精神和文明禮貌要求。
山東職業學院學雷鋒志愿者則走上街頭,幫助清潔工打掃衛生。在燕山廣場,山東職業學院管理系青年志愿者協會還和燕山街道辦事處、歷下區城管局共同主辦了垃圾分類進社區的主題教育活動。志愿者們通過宣講環境保護,傳遞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新理念,分發《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倡議書》,使社區居民對環境保護新舉措加深理解。
爭先恐后學雷鋒
在山東工商學院,有一位“愛心社”骨干成員躺在了病床上。他叫滕春明,今年21歲。去年2月16日,他被確診為骨癌,做了截肢手術。
滕春明的治療費用達到40萬元以上,但他家每年僅收入1萬余元。家里已向親戚朋友借款10多萬元,再也無力支付高昂的治療費。
滕春明的病情傳到學校,牽動著全校師生的心。近日,一場自發的捐款行動在校園內悄然進行,一筆筆捐款寄到了滕春明的手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學校師生和社會愛心人士已為滕春明募捐到近5萬元。
山東財經大學宣傳部長張建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3月18日,有一名來自平邑縣的女士產后出血,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只好轉院到濟南。在得知醫院血庫緊張后,工商學院40多名大學生自發組織來到泉城公園一輛獻血車前,挽起了袖子。
這些學生大多是第一次獻血,“那些男生還好一點,好多女生一聽到獻血,心里還是挺害怕的,但是她們也都來了”。在獻血車的旁邊,該女士的父親拿著牛奶不斷往學生手里塞:“真是太感謝這些同學了,沒有他們,真不知道女兒什么時候才能好。”
持之以恒學雷鋒
3月1日上午,記者在泰安市廣生泉社區見到了山東農業大學機電學院學雷鋒家電維修服務隊的隊長杜彬,他和團隊成員正在舉行義務家電維修活動。一個上午,他們就為群眾維修家電50余件。
“學雷鋒家電維修義務服務隊成立于1983年。”杜彬說,30年來,他們維修的家電從兒童玩具、耳機、收音機、電視機、電冰箱到復讀機、手機、MP4,幾乎修了個遍。30年里,他們維修的家電達3萬多件。這支隊伍也越發壯大,從成立之初的每年招收十幾名學生,增加到現在每年招收80多名學生。他們除在校內設立工作小屋全天候為師生和社區群眾服務外,還在節假日深入到福利院、干休所、其他高校開展義務服務活動。去年11月,服務隊來到市郊的夏張鎮進行義務維修,原計劃開展一上午的活動,卻因為群眾的需求而不得不將服務時間一再延長,等服務隊的學生回到學校時已是晚上9點多了。
30年來,服務隊幾乎走遍了泰城周邊的所有村鎮。機電學院團委書記劉承磊說,從2000年開始,服務隊又加入到每年的“三下鄉”活動中,“頭頂烈日,冒著30多度的高溫,隊員們光著膀子修家電。”成員傅臣家說,義務服務是團隊的“家訓”,永遠不會丟。
如今的山東高校校園,人們能處處感受到“雷鋒”的存在。這些活躍在校園里的學雷鋒社團,正成為大學生奉獻社會、自覺成長成才的靚麗風景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