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第一次”全面接受檢驗
——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
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13日發布首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2013年度)》。如何理解工程教育質量所處的戰略地位?工程教育質量狀況到底怎樣?應該從哪些方面對工程教育質量實施評價監測?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就《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接受了記者采訪。
聚焦學生和用人單位滿意度
記者:今年,教育部評估中心首次研制發布了《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2013年度)》,能否介紹一下報告發布是出于什么考慮?
吳巖:2014年,我們首次把質量監測重心進一步下延到專業人才培養層面,聚集到學生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上。
首先是工程教育質量所處的戰略地位。2013年,我國工程教育規模世界第一,超過九成的普通本科高校設有工科專業,普通高校工科畢業生數、本科工科在校生數、本科工科專業布點數已占到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本科在校生總數、本科專業布點總數的1/3左右。因此,工程教育質量對高等教育質量影響重大。
其次是積極回應政府、社會和高校新的關注。目前,國內還沒有對工程教育整體質量狀況開展過評價監測和研制工作,這份報告就是用數據和事實客觀地呈現我國工程教育質量取得的主要成績及需要重視和關注的主要和深層次問題。
再有就是跟進國際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監測發展的新趨勢。國際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監測更多關注在學科專業層面,聚集學生學習成果和用戶滿意度的評價(如AHELO和U-Multirank),以此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社會的適應性。
分析評價與國際質量評價監測工作接軌
記者:能否給我們讀者列舉一下今年首發的工程教育質量報告有什么主要亮點?
吳巖:今年我們推出的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呈現為“五個首次”特點,我覺得其中至少有三個主要亮點:
——質量監測標準的國際等效性。我們首次用獲得國際互認的等效標準對我國工程教育質量狀況進行了監測評價,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質量評價吸納了工業界參與。我們首次走訪行業學會、協會,并通過他們向用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獲得了工業界的第一手評價和需求資料,對于明確未來工程教育改革思路至關重要。
——學生和用戶滿意度調查。我們首次用目前國際公認及群眾關注的滿意度調查進行分析評價,能夠客觀地反映工程教育質量狀況,既回應了社會關切,又與國際質量評價監測工作相接軌。
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以教為主”模式仍占主流
記者:今年首發的質量報告就對工程教育發展中的問題沒有進行回避,能否介紹一下是出于什么考慮?
吳巖:報告以大量數據和事實反映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工程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的同時,也客觀指出了工程教育發展中需要重視和關注的一些主要和深層次問題:
一是高校在工程教育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方面存在問題。如工科專業辦學理念與國際先進工程教育理念存在較大差距,辦學特色不夠鮮明,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以教為主”傳統教學模式仍占據主流,校內質量保障特別是持續改進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健全等。
二是行業企業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聯合辦學體制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如行業企業參與培養目標的制定與評價、對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學習產出評價等諸多環節帶有隨意性、片斷性和被動性,沒有在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校企深度融合,并形成制度化。
三是目前還沒有制定出臺校企合作辦學法規和配套細則,還未對注冊工程師制度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進行有效銜接等,這些勢必對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帶來困擾,也影響了高校和行業企業雙邊合作的積極性。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