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我們村小的教師還堅持著‘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上課模式。一談起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我們總覺得無從下手,很難趕上。”近日,記者在山東省日照市采訪時,該市嵐山區虎山鎮韓家村小學校長童良奎說,“這兩年,市里以‘三線推進’策略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我們村小受益最大,不僅校舍煥然一新,還建成了‘班班通’教室,教師人手一臺電腦,學校還獲得了全區教育管理先進單位獎。”走在校園里,童良奎步履輕快。
日照市教育局局長張傳若說:“我們的‘三線推進’策略,就是分別以鄉鎮、縣區、城區作為均衡發展的基本單位,在鎮域內推進小學一體化發展,由縣教育局統一統籌全縣初中資源配置和教學管理,在城區推行集團化辦學,進一步加強‘三線’之間的統籌協調,從而整體提升市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日照市結合校安工程、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等,合理調整規劃鎮域小學布局,農村一個鄉鎮為一個學區,每一萬人口規劃設置一所小學,每所小學設12個班級。在硬件和資源配備方面,全部按照省定標準執行;在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由鄉鎮中心小學負責管理轄區小學,推行鎮域小學一體化管理制度,進行捆綁考核;改革原來“一刀切”的評價制度,對村小進行鼓勵性、有針對性的分級考核評價,提升村小信心,促進薄弱村小“強筋壯骨”,實現鎮域小學均衡發展。
該市五蓮縣目前共有小學85所,其中有71所分布在鄉鎮駐地以下的山區農村。“如果沒有村小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就不可能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該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五蓮縣先后投入1.2億元,全面改善了村小辦學條件。同時,該縣將村小工作考核成績按50%的比例計入中心小學考核成績,強化了鄉鎮(街道)中心小學管理村小、履行職責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村小管理水平。
針對村小師資不足或教師年齡偏大、音體美開課難的現狀,五蓮縣推行了音體美教師“走教”制,挑選出一批骨干教師,組成“走教”小組,通過“聯校排課”、“跨校任教”等方式,保障了鎮域內各村小開全開足音體美等課程。
“現在孩子在村小也能跟著中心校的老師學習唱歌畫畫,我也不用托人給孩子轉學了!”家住洪凝街道后安村的一位學生家長說。
日照市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二線策略是在初中階段。張傳若告訴記者,目前,日照市基本上是按一個鄉鎮一所初中的布局規劃設置的。
根據這一情況,當地明確了由縣教育局統籌安排全縣所有初中的資源配置,統一安排全縣一體化的教育教學管理和師資培訓等重點工作,重點解決縣域內初中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和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對個別經濟條件差、教育基礎薄弱的鄉鎮初中,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等措施,突破薄弱環節。
該市東港區區域內,“東部”教育較為發達,“西部”教育則相對落后。“為緩解這一問題,我們以校校結對、合作共建為主要形式,將東部城區優質初中與西部鄉鎮初中結對共建,實施學校互動、干部互派、教師交流、學生聯誼、硬件支持等5項措施,以幫扶促提高。”日照市東港區教育局局長王文軍說。
北京路中學與三莊鎮豎旗中學結對子后,北京路中學分兩批選派10名骨干教師到豎旗初中送教上門,豎旗中學分批組織教師到北京路中學隨堂聽課。兩校課堂互相開放,教師隨時訪、隨時聽、隨時幫、隨時談、隨時交流,促進了共同發展。
第三線是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日照市調研并制定了城區薄弱學校改造規劃,計劃用兩年時間,通過校舍重建、隊伍充實、體制理順、教學強化等工作,對城區18所薄弱學校進行全面改造和整體提升。
日照市還打破縣區辦學管理體制界限的限制,組織城區22所學校開展聯合辦學,以強弱聯合、強弱聯盟等形式推行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薄弱學校改造,優化市區教育資源,緩解了“擇校熱”。
東港區秦樓街道文登路小學與日照市新營小學開展聯合辦學后,文登路小學成了新營小學名副其實的“東校區”。新營小學充分利用管理和資源優勢,將文登路小學的教學、教研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計劃,共享資源,統一管理,并在文登路小學采取選課走班方式,開設了沙藝、貝藝等24門校本課程,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近兩年來,文登路小學不僅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生源也開始逐年增加。
張傳若說:“下一步,我們將在‘三線推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三線’之間的統籌協調,通過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評估機制、加快實施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工程、擴大城鄉結對幫扶覆蓋面等措施,進一步縮小校際之間、鎮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差距,推動全市義務教育走向高位均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