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省政府將環境和教育確立為海南可持續發展的兩大基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自2007年起實施的教育扶貧(移民)工程,就是立足海南實際、著眼未來長遠發展的創新舉措,對于優化我省學校布局結構,做強優質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破解教育公平難題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海南教育扶貧移民起源于昌江縣。該縣王下鄉地處邊遠的霸王嶺山區,是我省有名的貧困鄉。2005年下半年起,昌江縣認真分析了過去對王下鄉就地扶貧和易地扶貧成效不大的原因,從扶貧先扶智的思路切入,針對王下鄉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和學生上學條件十分艱苦的實際,決定把王下鄉的初中生全部遷至縣城就讀,以此拓展易地扶貧的內涵,逐步減少王下鄉的人口,達到既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又有效地保護環境的目的。省委書記衛留成在調研中發現了這一典型,及時給予肯定,并要求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認真總結昌江縣經驗。2007年9月,羅保銘省長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問題,省政府還將其編入了《海南省2008-2012年重點民生項目發展規劃》,并在省委五屆三次全會獲審議通過,正式將教育扶貧(移民)列為重點民生工程之一全力推進。教育扶貧(移民)工程一啟動便備受社會廣泛關注,受到了貧困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在2008年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活動中,以高票當選“全省十大民生亮點”榜首。
根據民生項目發展規劃要求,教育扶貧(移民)工程計劃總投資3.74億元,分5年在16個市縣實施,新建、改擴建校舍26.57萬平方米,新增用于接收教育扶貧(移民)學生的優質學位3.7萬個。2008年首期工程在10個國貧縣和省貧縣的縣城附近建設10所教育扶貧(移民)學校,統一建筑標準、統一設計、統一集中采購設備,統一命名為“思源實驗學校”。把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的貧困自然村和處于生態核心保護區的邊遠村莊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整體遷移到思源實驗學校就讀。我們所采取的模式是:把列入教育扶貧(移民)對象的中小學生,從四年級開始整體接入思源實驗學校就讀,一直到初中畢業。三年級以下在相關鄉鎮設思源實驗學校教學點,思源實驗學校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上給予對口支持;學生在思源實驗學校就讀期間除了享受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育外,還由省、市縣財政共同負擔他們的生活補助和交通費,初中畢業以后可以享受專項的普通高中獎學金或補助金,也可以享受免費中職教育。
為穩步推進教育扶貧(移民)工程建設,省政府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充分整合教育、財政、建設、發改、民宗、扶貧等部門的力量。省政府還與項目市縣政府簽署了責任書。香港言愛基金積極捐資參與這項工程,并與項目市縣簽署了捐助協議。各市縣切實把工程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進,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優先滿足追加成本所需資金,全力以赴保證工期和質量。省教育廳作為工程牽頭責任部門,全程跟蹤、督促工程進度,每半月編制一期工作專報,向省委、省政府實時匯報工程進展并通報市縣。
與此同時,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面向公開招聘10名思源實驗學校校長和80名學科帶頭人。從國家特崗教師計劃中招聘380名教師到思源實驗學校任教,一律要求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余教師從原撤并學校教師中擇優調配。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建設,10所思源實驗學校全部于今年8月前建成投入使用,首期工程共投入資金2.084億元,建筑總面積13.77萬平方米,提供優質學位16369個,移民學生13277人,撤并邊遠、貧困地區82所小學、22所初中。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9月1日統一為10所思源實驗學校舉行了開學典禮,省委書記衛留成參加了開學典禮并作了重要講話。學校開始朝著“高質量、創特色、爭一流”的辦學目標前進,力爭在3-5年內建成省級義務教育階段規范化學校,成為我省農村寄宿制示范性學校。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教育扶貧(移民)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探索,有利于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教育扶貧(移民)是從海南民族貧困地區人口居住分散、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實際出發,重點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向弱勢群體傾斜,讓這些地區的孩子集中到城鎮,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使城鄉教育在較高水平上均衡發展,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二是教育扶貧(移民)有利于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教育扶貧(移民)是對過去扶貧工作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扶貧工作的積極探索。通過教育扶貧(移民),開拓了農村孩子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綜合素質和競爭優勢,變“輸血”為“造血”,有利于從根本上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通過教育扶貧“移民”,還減少了生態保護區的人口,并逐步改變其生產生活方式,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三是教育扶貧(移民)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合理的中小學布局結構。教育扶貧(移民)學校建設與農村中小學的改擴建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整合了資源,有利于吸引、培養優質師資,從硬件和軟件上縮小了城鄉、區域之間的差距。教育扶貧(移民)就是要通過對學生的整體搬遷,撤并一些規模過小的教學點和完小,帶動整個中小學布局調整。如五指山市,建成思源實驗學校后,全市所有的初中生都能集中到市區就讀,原鄉鎮初中資源用于加強中心小學寄宿能力建設,在此基礎上可以再撤并一些農村的教學點和完小,真正做到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
四是教育扶貧(移民)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穩定。教育扶貧(移民)惠及我省廣大民族貧困地區,著眼于貧困者自身觀念的改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力求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貧困落后面貌,使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對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維護民族地區團結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