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在線
在中韓建交20年來,兩國通過共同努力取得了劃時代的成果,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雙邊交流非常頻繁并繼續擴大。這其中,人數呈爆炸式增長的留學生顯然已經成為中韓兩國交流的“民間使者”。
據統計,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有6萬多人,韓國是中國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而在韓國的中國大陸留學生約有7萬名,占其外國留學生總數的70%。走在韓國的大學校園內,經常可以遇到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他們在菁菁校園內譜寫著自己的美好人生。說起中國大陸學生在韓國留學的發展歷史,先后在韓國擔任過兩任教育參贊的中國駐韓國教育參贊安玉祥可以說是親身見證者。安玉祥參贊說:
“中韓建交1992年以后,中韓兩國的教育也就是從1993年開始,從零起點,也就是從無到有。那么一開始交流,雙方政府互派公費留學生只有3個人。此后,自費留學生增加比較快,一開始1千人,后來上升到1萬人。中國到韓國來的學生人數。我1999年來韓國工作的時候只有1千多人,到我2007年卸任回國的時候,已經有3萬4千多人。(四年之后的2011年)我再來韓國工作的時候,4年的時間,留學生人數又翻了一番,到目前在韓的中國學生人數已經達到7萬多人。留學生人數的增加可以看出,中韓兩國間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其它領域一樣發展是非常快的。”
目前,中國學生到韓國留學生以及韓國學生到中國留學生已經成為兩國教育交流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安玉祥參贊表示:“教育交流應該是兩國(1992年)建交之后發展比較相當快的領域。教育交流使兩國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應該說與過去相比從無到有。特別是兩國政府各個領域當時都急需人才。無論是工科類、人文類。20年建交下來,我們發展,兩國間教育交流很驚人。最后這幾年,在韓國畢業的中國學生,去年最高峰達到9400多人,而且主要都是學歷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為中韓兩國各界都輸送了大批有用人才。當然,青少年交流為增進兩國友誼、加深文化方面的了解,特別是在學術領域,高校之間的交流,各種學術交流論壇,都對兩國人民間的交流,對對方的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初到韓國留學,面對與國內不同的生活環境和語言環境,如何盡快適應呢?李何偉目前在韓國著名的高麗大學就讀法學系研究生二年級,他從語言預科班開始在韓國讀起,目前在韓國已經生活了近7年。對于在韓國的學習和生活,他說:“剛來韓國的時候,因為高中剛畢業,也沒出過家門,很多方面需要自己照顧自己,還要學習韓語。還有這里的飯菜也不是很習慣。差不多一、兩年之后,也慢慢適應了。飲食交通都比較熟悉,也習慣了這里的生活節奏。至于課程方面,在一年(預科)學習韓語的時候,比較努力,所以在進入(正式)大學之后,課程上沒有太大的壓力。”
從總體水平來說,韓國大學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比中國國內的大學要好一些。而且韓國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要好很多。韓國大學老師也比較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這一點,中國學生需要提早進行鍛煉。劉天然是位剛剛在韓國生活半年的女孩子,她目前在韓國延世大學國文國語專業就讀研究生第二學期。對于在韓國的學習生活,她說:“在韓國總體比較適應的。學習方面,因為我是在國內讀的大學(本科),所以感覺中韓大學間有些不同。在韓國,教授比較重視學生的自我學習,所以需要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并積極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會跟國內的學習方法有所不同。一開始有些不適應,但是很快調整過來了,因為在這里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和韓國朋友,以及韓國的教授以及行政人員都給了很多的幫助,所以很快就適應了,并且現在過得還是很開心的。”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到近鄰韓國進行充電學習,一些問題也逐漸引起了相關教育專家的注意。比如說,很多留學生韓語能力不夠好,這在部分程度上是因為很多韓國大學在吸引留學生時并沒有狠抓學生的語言能力,結果造成許多留學生無法聽懂授課內容,也無法與韓國學生們交流。另外,韓中兩國之間有文化差異,韓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常引發留學生對韓國的厭惡情緒,雙方也因此會產生摩擦。對此,李何偉認為,中韓國兩國應該增進交化交流,而留學生間的交流從長遠看顯然可以改善這一狀況。“我感覺中韓之間最大的問題是,文化方面的交流沒有跟得上經濟貿易的交流,中韓兩國之間的誤會比較多,分歧也比較大,這是中韓兩國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中韓兩國間的貿易額已經突破2000億美元。這就造成中韓兩國間雖然顯得好象很近,但卻對對方的認識不足,所以會產生對對方不理解等等問題。”
目前韓國高校存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一些韓國地方大學甚至主要依靠吸引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才能保證正常的資金運轉。對此,韓國政府試圖采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韓國教育部門正打算引入“吸引留學生與留學生管理能力認證制度”,限制向留學生管理水平最差的大學發放留學簽證,并將這些學校名單交給中國政府。此舉也意在給那些不顧實際能力,一味吸引中國留學生的“野雞大學”施壓。
對于中韓兩國教育領域的合作,安玉祥參贊認為,不能否認問題的存在,但是潛力還是非常大的。他說:“現在留學生的規模人數,對雙方國家來說互為最大人數。在中國外國學生當中,韓國學生最多;在韓國的外國學生當中,中國學生占到70%。應該說,規模相當大。當然,兩國教育交流的潛力也非常大。但是我覺得,在保證一定規模的前提下,要保證質量。兩國確實需要國際型的人才,人才的質量從哪來,這是兩國大學和政府都需要考慮的問題。目前(韓國)一些大學存在一些培養學生質量不高的問題。還有在學生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欠缺。比如說,由于文化的差異以及語言溝通方面的因素,無論是韓國高校對中國學生的管理,還是中國高校對韓國學生的管理,都需要兩國政府和教育有待提高的地方。”(張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