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萬考研用戶信息被泄露,賣家打包價是1.5萬元
考生信息泄露為何管不了
“出售2014年12月份考研學生名單。”
考研報名結束后不久,網絡上就公然出售考生信息。記者與發布者輕松取得聯系,發布者稱:“打包出售全部名單(包括手機號碼、畢業學校等)只要15000元,保真,物美價廉。”
實際上,信息泄露已經不是新聞了。記者發現,在網絡上,新生兒信息、新近死亡人員信息、別墅業主信息、車輛搖號中簽人員信息等,都有人打包出售。這些廣告內容相似,文尾附有聯系人的qq號碼,通過支付寶等轉賬軟件交易付款,“一鍵交錢,一鍵發貨”。
身處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也像是一組數據在洪流中被廣泛傳播,而教育、考試這樣嚴肅神圣的事件,也概莫能外。一些考生甚至反映“年年報考,年年泄露”。
如何保護考生的信息安全?如何堵住信息安全的漏洞?如何讓個人在數據的洪流中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考前被垃圾短信“轟炸”
南京市大四學生小周最近很困惑,“報考研究生剛剛現場確認完,我就收到一條短信,內容如下:驚喜一下,您報考的研究生資料審核通過,請與蔣主任聯系領取一次免擔憂輕松過!我們是你的最佳選擇,qq:29972251【太奇教育】。”
小周告訴記者,收到這個信息,他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他報名期間只和工作人員交流過,且交完表就走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信息從哪里泄露的呢?”
無獨有偶,大四學生張強也收到了來自“蔣主任”的短信,她說:“蔣主任是個‘名人’,我們宿舍4個同學一起考研,大家都在第一時間收到了來自‘太奇教育’蔣主任的‘問候’。”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2013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信息安全環境不容樂觀,有74.1%的網民在此前半年內遇到過安全事件,總人數達4.38億。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說:“最近,信息泄露的情況很多,很嚴重,大家的感受都比較明顯。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這樣的,以前,考生或者學生的信息往往是紙質的,并有專人管理,相對比較嚴格。信息化后,這些信息變成一組數字,泄露的成本和難度比較低。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泄露信息。甚至有新聞報道,孩子玩游戲也會泄露個人信息,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當然,這種現象不僅我們國家有,國外也有。”
“買了車,推銷保險的就來了;買了房,裝修中介也知道了。網絡信息泄露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飛象網總裁、通信專家項立剛認為,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屢禁不止的原因有三:“一是人們對網絡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不夠;二是維護力量不足,很多機構并沒有建立專門的防火墻和安全設施;三是執法追責困難,目前對此類事件的查處歸口在公安機關,但其往往受轄區所限,比如A市的通過B市的服務器竊取了C市某人的個人信息材料,誰來查?最后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來源:光明教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