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3月9日,隨著“2012中國留學論壇”主論壇“促進學生流動的均衡發展:高校國際化必由選擇”的進行,學生流動均衡發展成為與會者討論的重要話題。“2012中國留學論壇”是第17屆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的重要內容,本次展覽于3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隨后依次到鄭州、成都、上海、西安、武漢和廣州等地巡展。該巡回展由中國留學服務中心主辦,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參展。學生均衡流動體現大國形象據教育部統計,2011年,來華留學生約29.26萬人,來自194個國家、地區,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6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學習。出國留學生33.97萬人,比去年上升了約19%,其中自費留學生占93%。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留學生的流動,在均衡發展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變化,凝結了中國留學工作幾十年的艱苦努力。
中國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白章德說:“關于學生流動均衡發展的問題,我們認為,現在提這個問題的時機已經非常成熟了。”
白章德認為,中國來華留學生逐年增多,并且已達到一定的規模,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到202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達到50萬。從未來發展看,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留學目的國。在這一背景下旗幟鮮明地提出學生流動均衡發展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體現了大國形象。只有均衡發展,才能使學生流動具有可持續性。留學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健康發展留學事業是擴大中國世界影響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學生均衡流動已成世界難題
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國際合作處車偉民處長,去年曾參加一次國際教育展覽會,其中的國際論壇就以學生流動的均衡發展作為主題。他說,學生流動的均衡發展,已經成為近年來國際教育界的一個難題。
在歐美,這個問題似乎更為迫切。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宣布實施“十萬強”計劃,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招攬10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為此,美國國際教育協會開展相關工作,比如與美國格林維爾科技學院、杰克森維爾州立大學等10所高校合作,以鼓勵更多的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據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最新的門戶開放年度報告,2008至2009年,約1.3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2008至2009年,近10萬名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2009至2010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2.7萬,2010至2011年,則增長到約15.8萬。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副校長何瑞鵬博士研究了歐洲32國國際學生的流動概況,發現英、德、法三國擁有歐洲2/3的外國學生。從中國學生在歐洲各國的分布情況看,66%在英國,11%在法國,9%在德國,4%在意大利,1%在比利時。這是學生非均衡流動的又一體現形式。
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副校長蘇·托馬斯女士認為,促進學生流動的均衡發展是高校國際化道路的必由選擇。她期待中國揚州的一名大學生到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學習,而查爾斯特大學的博士生也能到中國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學生交流加強,雙學位課程可以在德國、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流動完成,而且能確保平衡流動。均衡流動的文化價值
“傳播知識的人,應該有多種文化視角,畢業生是全球公民,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大學提供了這樣的場所,讓學生接受多元文化挑戰。畢業生應該學有專長,但也要有全球視角。如果全球要生存,全球的文化都要得到弘揚。”新西蘭懷卡托大學副校長威姆斯博士說。威姆斯于1983年第一次到中國,曾出版《在中國做生意——新西蘭的生意經》一書。
他說:“我們要了解中國的哲學、歷史、文化,包括老子哲學形成的傳統,并且把這些用于解決環境等問題。西方對中國存有一種未知的恐懼,教育國際化會增進文化理解。”
蘇格蘭學歷管理委員會首席執行官詹妮特·布朗博士對學生流動給予很高的評價。她說,學生的流動為學生帶來巨大的個人利益,流動意味著拓寬視野、體驗生活,了解自己的國家或社區以外的地方,在不同的環境中體驗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另一種文化,了解這種文化中的人們是怎么思考和生活的。與此同時,對留學目的地的人來說,可以通過這些國際學生了解國外的生活方式、新鮮思想。
“全球商務和工業需要人們能夠在不同的背景下處理事務。學生的流動催生了自信的群體,他們能夠運用知識、技能和經驗去適應這些工作。”詹妮特·布朗說,“當然,這些學生所帶來的影響具有更廣泛的沖擊力,他們回到自己的社區,從事商務,領導工業發展,生產物品,提供服務,教育他人,從事研究,進行決策。”
從更廣的層面來說,加強國際合作,共享知識和技術發展,國家和政府都會因此取得雙贏的效果。均衡流動解決方案
何瑞鵬研究了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流動趨勢,認為學生流動障礙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缺少信息,特別是大學的信息;動力不足,幾乎沒有個人興趣;缺少資金支持;沒有熟練地掌握外語;選課時間不足;法律方面存在障礙,如簽證和移民等;國外學分認證滋生出相關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何瑞鵬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包括為留學生提供易行的擔保和貸款,使用歐洲學分積累和轉換系統等工具,提供更多的靈活幫助,如實習和學位論文,等等。
為了加強學生流動,歐盟委員會正在醞釀2014年的新政策,繼續推進全民伊拉斯謨計劃,提高申請效率,提供更多學習和志愿留學機會,開發IT支持平臺等。新政策計劃7年投入19億歐元,支持學生流動,其中1.8億歐元用于國際合作。
在學生流動中,學分轉移和積累、學歷認證等都是突出的問題。詹妮特·布朗說,為了學生的成功流動,需要當地和國際的資格認證,以確保符合標準的學生能夠得到認證,確保學生和機構之間的公平,并且讓交換生、教職員工和機構能夠看到這一過程為什么要實施,又是怎么樣發揮作用的。
白章德認為,在這方面,中國政府、各高校也在扎扎實實做工作,以促進學生流動的均衡發展。每年,中國留學服務中心都會在國內舉辦大型國際教育展覽,為學校、家長和學生提供對話平臺,促進出國留學。在吸引來華留學生方面,也加大力度,特別是《綱要》頒布后,每年組織10個以上的代表團,到國外去宣傳中國的教育,吸引外國留學生到中國留學,大學都有積極性,取得了很好效果。另外,加大了來華留學畢業生的聯誼工作。
白章德說:“每個國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促進學生均衡流動是對各國最終都有益的理想狀態。有些問題需要運用東西方的智慧共同解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