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就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向公眾征求意見。新版《守則》合并了以往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將70條要求精簡為9條,并刪去“見義勇為,敢于斗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等表述,同時提出了“控制上網時間”、 “熱心志愿服務”、“低碳環保生活”等新要求。《中小學生守則》“變臉”引起了各方關注。
校方觀點
和平里四小副校長張莉:
新版《守則》更易記憶
在我們學校,小學生守則在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會讓學生重溫一下,因為它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要求和規范。我們要求每個班級都根據《守則》制定自己的班規,而“班規”是隨著學生們年級的升高,每年都重新修訂的,今年各班的班規肯定會根據新《守則》補充一些新內容。
我發現新版《守則》比舊《守則》條理更清晰了,把內容概括成了“三愛、三講、三護”,對小學生來說,記憶起來比原來方便多了。舊版《守則》里沒有這樣提綱挈領的概括性短語,最初我們也曾經要求學生們把《守則》背下來,因為覺得背誦之后方便對照著去做,但后來發現背誦全篇《守則》太難為孩子們了。而新《守則》的9條每條都有概括性的短語,對小學生來說,記這幾個小短語就容易多了。
35中校長朱建民:
中、小學生“守則”應分開
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對原來的《守則》和《行為規范》進行了精簡,這是好事,但我認為,中學生和小學生的《守則》還是應該分開制定。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教育的重點也各有側重,小學生6至12歲,側重于習慣養成;中學生12至18歲有青春期的特點,也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和小學生需要關注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學段的《守則》分開制定會更有針對性。
另外對于“見義勇為”,在新的《守則》中沒有提到,我倒認為這種精神還是應該提倡的,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要讓孩子首先學會保護自己,在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對別人伸出援手,也就是說,要對“見義勇為”設置前提。
專家觀點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新《守則》仍缺乏“實操性”
教育部此次對《學生守則》的修改把以前繁冗的《守則》和《行為規范》合并為簡潔的9條,這種“精簡”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教育就應該用最簡明的方式進行。但是細看新《守則》中的條款,就會有些遺憾,因為它還沒有達到“現代教育”的境界。
首先是用詞不夠“孩子氣”,看起來仍然是一份“居高臨下”的“文件口氣”,例如“踐行垃圾分類”、“體驗勞動創造”,這樣的表述方式不是學生熟悉的,孩子們不易產生親切感。
而且,既然是《守則》就應該是一條“底線”,至少應該是一條“規則線”,但新版《守則》仍然沒有界定清楚這個概念。有的內容限制得比較清楚,例如“按時完成作業”、“紅燈停綠燈行”、“控制上網時間”、“防溺水不玩火”等,但很多內容仍然是倡議性的,比如“樂于探索”、“有責任心”、“低碳環保生活”,你會發現這些倡議性的提法不夠具體,缺少實操性。
家長觀點
“見義勇為”應該改成“見義智為”
家長們對新版《守則》的反應擁護的占多數,在家長論壇里,不少人認為“教育部進步了,務實了”。有家長稱贊新的《守則》比老的有很大的改進,更貼近生活,讓中小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操作。
而對于是否該刪除“見義勇為”這一條,家長們的態度分為兩派。支持派認為,孩子能保護好自己就不錯了,不應該提倡“見義勇為”。一位家長留言:我從兒子小學時就教導他,見義勇為這種少年、兒童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要做,你自己的生命比任何人的都珍貴。
而也有網友擔心刪除“見義勇為”會使“老人跌倒不敢扶”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家長認為“見義勇為”應該改成“見義智為”,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關鍵是成年人不能老是為孩子們樹立“見義不為”的反面例子,否則一切教育都會等于零。(記者 李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