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志紅說:“我們呼吁并希望在不遠的未來,一個地方教育的考評,不再是比能出多少個狀元,多少個清華北大學生,而是當地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多長,當地勞動者受到職業教育的培訓能促進多少就業。”
近七成人反對重獎高考狀元 加深教育功利化
眼下,一些高考狀元成了“暴發戶”。高考結束后,高考狀元成了企業、政府、學校等各方追逐的對象,重獎事例屢見不鮮。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39218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3%的受訪者反對重獎高考狀元,61.6%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獎勵高考狀元是把“狀元”當成地方政績。
51.0%受訪者表示身邊有重獎高考狀元的事例
北京大學醫學部大三學生吳薇曾是某縣的高考狀元,663分。“我當時就被通知到我的初中學校去領獎。當時在場的有很多學校和政府的領導,現場頒給我一塊寫著兩萬元獎金的牌子,還讓我戴了大紅花。頒獎儀式結束以后我還接受了我家鄉電視臺的采訪。”
重慶市銅梁區教育委員會研究員張達勇介紹,在重慶銅梁區,每年由政府獎勵學校一筆獎金,大概10萬元左右,再由學校獎勵給高考狀元以及高考狀元的初中就讀學校。銅梁區附近的永川區和合川區的獎金是四五十萬元,狀元獎勵10萬元,狀元的生源學校獎勵10萬元。
貴州省2012年高考理科狀元張思偉,當年領取了所在高中頒發的獎金。張思偉告訴記者,第一名與第二名的獎金會差很多。“重獎本身是一種激勵措施。有激勵機制存在就有人會去為之努力,不重獎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這種激勵的效果。”
調查顯示,51.0%的受訪者確認自己身邊有過重獎高考狀元的事例。
南開大學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志紅認為,重獎高考狀元從本質上講也是對教育事業的一種支持,關鍵問題在于社會組織對于教育支持的項目選擇上過于單一,容易嘩眾取寵。“過度集中的話,就變成另外一種不公平。”
68.3%受訪者反對重獎高考狀元
對于重獎高考狀元,公眾怎么看?調查顯示,68.3%的受訪者表示反對,25.3%的受訪者表示支持,6.4%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鋒亮認為,重獎高考狀元從側面說明整個社會重視教育。古時候有“千金買馬骨”,重獎狀元,有助于營造社會重視教育的氣氛。“當然,政府及企業可以為教育做更多的實事,而不是僅僅重獎高考狀元。”
但張志紅認為,當前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如果繼續固守精英導向的思路,在教育評價上,有可能會出現問題。對高考狀元適當鼓勵,但是不能過度累加鼓勵。來自方方面面的獎勵過度集中是另一種不公平。
張志紅說,高考之后進入大學將是一個重新出發的過程,對此加以正確引導,才可能使學生踏入大學之后,能夠踏踏實實地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來成就自我,而不是沉浸在不太理性的“捧殺”中無法自拔。反之,這些學生在大學入學之初會有非常大的心理落差,實質上對這些狀元可能并非益事。
張達勇認為,獎勵高考狀元對于普通學生,也是一個很不好的示范,這會給他們一個只有第一名才算是成功的印象,其他的成功都不算是成功。這會誤導以后的學生去追求一種“極致”的成功,但實際上成功是有很多種的。
“對社會來說,這會導致追捧狀元的社會現象的繼續存在下去。”張達勇說,雖然國家嚴令禁止對高考狀元的宣傳,但是從來沒有真正做到,獎勵狀元這種事有利益關系在里面,要打破這種既得利益非常困難。
重獎高考狀元會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影響?調查顯示,40.5%的受訪者認為會導致學習功利化,21.1%的受訪者認為會使應試教育和唯分數論被強化,14.1%的受訪者認為會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公,13.9%的受訪者認為不利于培養考生健康良好的心態。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鮑傳友認為,獎勵高考狀元確實反映了社會對人才、對精英的尊重。但是也要看到,有些獎勵數額大大超越了一般的心理預期,并且有攀比現象。狀元到底獎勵多少,沒有衡量的標準,應該加以規范。從獎勵的主體來看,政府、企業、學校等的功利性取向越來越明顯。我國教育面臨的大問題就是功利化現象嚴重,越來越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而重獎高考狀元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鮑傳友認為重獎狀元加劇了生源競爭,各個學校各出奇招,形成非常大的利益鏈,惡化教育生態環境,必然扭曲教育本來應該有的方向,加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功利性行為。
61.6%受訪者認為一些地方把高考狀元當“政績”
調查發現,61.6%的受訪者認為,一些地方重獎高考狀元是把狀元當成“政績”,不贊同這一說法的比例為34.5%,3.9%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張志紅指出,在某些相對貧困的地方,如果能夠出一個狀元,對于當地政府而言就可能變出政績,反復如此,導致在農村當地的教育變成一種教育,即高考教育—能出多少狀元就說明有多重視教育。實際上,地方政府應該把更多的錢投到基礎公共教育服務,也就是義務教育上去。因為義務教育才能真正縮小貧富差距,提升勞動者整體素質。政府用這些錢過度支持高考狀元在實際效用上不利于貧富差距的控制。
“我們呼吁并希望在不遠的未來,一個地方教育的考評,不再是比能出多少個狀元,多少個清華北大學生,而是當地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多長,當地勞動者受到職業教育的培訓能促進多少就業。”張志紅說,應該從教育管理部門、社會組織、媒體、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等多角度來形成一種更好的對教育的理性投入機制,讓教育公平得到彰顯,讓教育公共服務的各方面得到提升。
張達勇建議,要獎勵高考狀元,還是應該由學校來獎勵,而且獎勵數額應該降下來。以精神獎勵為主,獎金應該是象征性的。如果企業要反哺社會,反哺家鄉的話,應該在學校建立獎學金,將這樣的獎勵惠及更多的學生而不是高考狀元一個人。
鮑傳友看來,政府重獎的人應該是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通過一次考試獲得狀元,本身只是一種個人行為,而且任何考試都有狀元產生。此外,政府的獎金是納稅人的公共資源,是否要獎勵,獎勵金額應該是多少,應該經過聽證等程序。
“所有人都應該理性、平靜地看待狀元現象,才能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做教育,而并不是追求轟動效應。獎勵狀元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讓狀元來講一下自己的奮斗經歷,這本身就是一種獎勵。”鮑傳友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