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就像一座工廠,其合格產品是德才兼備的人才,我們追求培養素質教育‘全才',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歡迎。”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張杰這樣對記者說。近年來,該院積極探索“大思政”育人模式,實施“厚德礪志”、“人生導航”、“篤學強能”、“文化修身”、“陽光心靈”五大育人工程,形成了院內可傳承發展、省內可復制推廣的素質教育模式。連續三年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連續5年實現學院心理危機事件零發生。
志愿服務帶來“玫瑰余香”影響深遠
今年,廣州科貿職業學院迎來了它三十歲的華誕。記者近日走訪該院時了解到,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形成了“素質本位、能力核心”的健康人格思政課育人模式。在“大思政”教育體系下,志愿服務是“厚德礪志”工程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原來贈人玫瑰,真的會留有余香。”該院機電系2009級學生宋文集這樣說。幾年來,他以其出色的志愿工作成為全院志愿者學習的典范。2010年亞運會期間,該院成立了亞運專項小組,負責賽會和城市志愿者的招募、培訓工作。當時,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宋文集積極搜集和總結以往志愿服務工作中的經驗,和項目組成員反復討論如何創新工作思路。在此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但他卻選擇留守場館。他說,父親希望看到他為更多的人貢獻價值。宋文集在談到當初的選擇時表示并不后悔:“因為選擇,所以堅持;因為感恩,所以奉獻;因為奉獻,所以快樂。”
亞運期間,該院共組織1777名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幾乎占到全校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服務累積超過4萬人次,而該院也被廣州亞組委授予“志愿者優秀組織單位”榮譽稱號。
事實上,在廣州科貿職業學院,人人都是志愿者。據該校商貿學院支部書記林盛禹介紹,每個學生至少參加過一項志愿活動,有些比較積極的學生甚至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所有志愿者活動。“志愿于心,服務以誠”,是張杰對志愿者提出的要求。而“好事不變成形式,關鍵在于堅持”,則是志愿者一直踐行的理念。
據了解,該院目前常態的志愿者團隊主要包括科普志愿者、書香志愿者、殘障志愿者和敬老志愿者四類。科普志愿者和廣東科學中心建立了長期合作,并積極尋求社會資源,整合和搭建志愿者平臺,不定期地組織青少年參觀科學中心。書香志愿者主要利用課余時間在學校圖書館內服務。殘障志愿者會定期去附近的培智學校,與殘障青少年進行交流互動。而敬老志愿者則會兩周一次去南村敬老院,為那里的老人提供幫助。
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得廣州科貿職業學院打造出優質的志愿服務品牌。目前已經健全“學院志愿服務總隊——院系志愿服務中隊——班級志愿服務小隊”的“三級組織格局”,成功推進了志愿者層級管理。并與廣東科學中心等服務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不斷開發新的合作育人平臺,鞏固育人戰略聯盟。
林盛禹告訴記者,志愿者活動對學生成長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許多學生干部都是在志愿者活動的組織、策劃與參與中鍛煉和成長起來的。“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志愿者活動中的骨干,在工作之后往往很快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根據對近三年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統計,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滿意度達到96%以上。”
以“朋輩互助”塑造大學生陽光心扉
“入學適應問題是大學新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若調整不及時,極易出現情緒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失落、自卑等諸多心理問題。”廣州科貿職業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主任陳琴對記者說。
為了強化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意識,該院于2009年正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并配備有3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師,通過定期舉辦講座、心理咨詢中心開放日、心理DV大賽、心理圖片展等不同方式和渠道,宣傳心理健康教育。
走進該院的心理咨詢室,淡粉色的墻面和鋪著碎花布的厚軟沙發映入記者眼簾。暖黃的臺燈時時營造出溫馨之感。該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老師胡靖宜指著咨詢室中央的沙盤向記者介紹:“沙盤可以較為精準的反應測試者的心理狀態。比如,一個人如果在海水中間擺一座屋子,而沒有搭任何通往外界的橋,代表他的內心孤獨封閉。”胡靖宜說,學院先后投入幾萬元采購沙盤設備,并指派教師學習專業沙盤分析課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在該院開展的“陽光心靈”工程中,“朋輩互助”模式頗具特色。目前學院共有300多名朋輩委員,在心理輔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者了解到,該校管理學院2010級有一名學生具有社交恐懼癥,不敢獨自乘坐公交車。而為了避免上課前校園內的高峰人流,該學生經常故意遲到。針對此現象,心理中心挑選出一名朋輩委員為其提供幫助。第一次任務是朋輩委員陪其坐公交車去大學城給某位老師送一份材料。在任務過程中,都由那位學生主導,朋輩委員僅作陪伴。順利完成任務之后,該名學生表示“克服恐懼的感覺真好”。其后,朋輩委員與他保持密切聯系,將他的變化情況反饋給學校心理教育中心,再由專業老師提出下一步建議。經過4個多月時間,該學生終于成功地克服了社交恐懼。
“研究發現,多數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求幫助。目前學院已建立起完整的朋輩心理互助體系,包括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招聘、培訓、選拔、跟蹤、管理、督導和考核評價等。朋輩助人自助制度解決了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人人員配置不足的問題,也很好地治愈了學生的心理問題。”陳琴說。
與此同時,學院今年還加大了系和班級兩級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力度,對系部要求實行周和月“心理晴雨表”的上報制度,盡可能落實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執行。每年,學校都為新生心理健康測評篩選出的學生建立特殊心理檔案,并要求各系進行跟蹤隨訪。“陽光育人”工程收到了顯著成效,近幾年來,學院沒有出現一起因心理危機而導致的惡性事件。
校企合作促創業就業形成“人生導航”
學校深刻意識到職業教育的生命就是面向市場,以促進就業創業為核心。學院充分利用每年的“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職業指導活動月”、“企業精英進校園”活動系列創業論壇為載體,開展促就業系列活動,多種途徑傳播和普及創業就業、職業規劃理念,進行大學生就業創業、職業規劃教育。
學校每個系部結合每個專業都建立創業團隊,3年來建立了15個創業團隊。據該校學生工作處處長錢一雷介紹,學校的創業課程由30多個專業老師負責,他們通過專業的學習,把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學習中。如旅游英語專業,設計了校園之旅創業團隊項隊,通過介紹學院、專業,從“迎來送往”中學習。
學校還打造了創新創業項目,通過充分挖掘政府、行業、企業、校友資源,打造“四位一體”的創業指導隊伍,推進創業師資的專業化、職業化和專家化,形成“普適課程——培優課程——項目扶持與孵化課程”的階段式的課程體系,扶持學生創業工作室或創新創業公司的成長。
錢一雷說,在孵化校園創新創業項目中,學校打破專業壁壘,如打造學院IT產業項目,把信息工程、服務設計和市場營銷專業打通,有負責電子商務的,有負責產品設計的,有負責市場推廣,通過創業導師的跟蹤指導,以及學校配套啟動資金的扶持,整合校內外資源,讓創業項目逐步走向社會。
此外,學校還通過“篤學強能”工程端正學風,強化學生技術技能培養,依托校園信息化工程,不斷開拓學風建設宣傳新渠道,如微博、微信、飛信等,創設信息互動端口,為學生提供網絡討論、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場所;在“文化修身”工程中,學院通過學習研究型、興趣愛好型、公益服務型、信息傳遞型和藝術社團等五類社團,依托科技文化活動月,以及各專業技能競賽、科普知識競賽等將校園文化滲透至各學生社區。
三年來,廣州科貿職業學院思政課建設通過深入改革與實踐,形成了“上下聯動,合力育人”的格局,成效顯著。學生中先后有11人獲國家獎學金,368人獲國家勵志獎學金,44人獲廣州市級先進個人;學生參加全國、省市各類比賽共獲60多個獎項。學院也收獲了廣州市政府授予的“文明單位”、廣東省教育廳評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優秀集體”等多個榮譽稱號。(記者鄭天虹 禹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