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刻領會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5月28日下午,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黨委邀請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旅游管理系主任劉云德教授為全院師生黨員做了作了題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信仰重建”的專題報告,報告會在大學生活動中心大多功能廳舉行,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申永東,副院長李德昌等學院領導出席報告會,各黨政職能部門、教學單位、教輔部門負責人,各黨支部書記、工會小組長、全體教職工黨員以及學生黨員代表共同聽取報告。申永東主持報告會。
報告會上,劉云德教授從信仰的起源、信仰與宗教、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前景等方面,闡述了中國信仰重建的重要性,結合中外實例詳細分析了“人們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深感信仰缺失,道德退化”問題的根源,以及如何重建人們的信仰這一課題。
劉云德教授指出,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中國人信仰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包括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信仰、“孝”為核心的血緣信仰、各種形式的合法宗教信仰、儒家道德信仰和藝術、美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好人生在內的多元化的信仰結構。他認為多元化的信仰結構能為人們提供充分自由選擇的精神家園,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人的閑暇時間的增加,人們會有更新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時會產生新的信仰元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是黨和政府重建信譽和核心信仰的重要手段和具體表現,通過重建多元化信仰結構,鞏固政治地位,促進社會發展。
與會黨員紛紛表示,“報告會內容豐富,哲理性強,為學院廣大師生送來了一份精神文化大餐”。
簡介:劉云德,男,1954年生,山西人。1982年獲吉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3年獲聯合國開羅人口中心哲學(人口學)碩士學位,1987-1988年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吉林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現任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旅游系主任、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譯著《社會學》(上、下冊),專著《文化論綱》。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十篇,《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化》發表于《光明日報》并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承擔各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其中《中國人的信仰體系研究:歷史與現實》為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通訊員:白明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