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走進高校新聞特別行動
鋪就教育交流“雙向車道”——復旦大學國際化辦學采訪紀行
初夏的復旦校園,草木蔥蘢,環境安謐。校園西南邊有座古典牌樓式老校門,雖不具備通行功能,但還是吸引著學子們的關注。將要出國留學的學生會來看一看,在這里留下一份牽掛;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也會來看一看,在這里感受這所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私立大學悠久的文化傳統。古老的校門默然矗立,見證著復旦大學的發展與變遷。
近年來,復旦大學持續推進國際化辦學戰略,與國外大學開展學術交流,拓展人才培養的形式和內涵。在有力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下,一批批本校學生走出去訪學交流,一批批留學生走進來研修學位,學校搭建起七彩繽紛的國際交流之橋,多元化、國際化的學習氛圍蔚然形成。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表示:“當今多元文化的國際背景,讓復旦學子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國際競爭。我們要適應國家走出去的創新轉型發展需要,推進經濟、文化的雙向交流,更多地把學生派出去,更多地傳播中國經驗。我們的志向是‘高端介入’,爭當對外交流合作的橋頭堡!”
留學生教育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型
安琪,復旦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大三學生,一名熱情大方的俄羅斯姑娘,來中國已4年多的她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安琪有一個夢想:回國創辦阿里巴巴那樣的電子商務網站,做俄羅斯的“女馬云”。
“作為留學生,我覺得在復旦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周圍的任課老師、輔導員、同學都很關心我,幫我從比較正確的角度接受發生的事情。”安琪非常享受在復旦大學的學習過程。她是學校國標舞蹈協會會長,學習之外十分活躍,4月中旬還參加了“留動中國——在華留學生陽光運動文化之旅”的比賽。
像安琪這樣在復旦留學的外籍學生,包括學歷生和非學歷生,2012年共有6952人次。不論絕對數量還是學歷生數量,在全國高校都名列前茅。但留學生數量并不是復旦大學開展國際化辦學的唯一追求,2011年,復旦留學生為7115人,單從人數看,似乎還有減少的趨勢。
“這幾年,我們的留學生教育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型,著力提高學歷生的比例,學歷生中增大研究生的比重。”復旦大學留學生工作處處長楊增國介紹說,在2012年的6952名留學生中,42%是學歷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超過1000人,較前一年度增長了11%;像安琪這樣的本科生則有1915人。
復旦大學提高留學生層次的一大舉措是全英文授課。要吸引歐美國家的學生來中國學習,僅靠語言生還不夠,語言關需要一兩年才能過,必須開設全英文授課的課程,提高他們的留學興趣。目前,復旦有15個全英語授課碩士項目,如中國政治與外交、中國經濟等,本科層面則有全英語授課的臨床醫學,每年招收40名學生。2012年,復旦一共開設了全英語課程181門次,其中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有5門,上海市級示范全英文課程有8門。
針對當前留學生中學歷生少、理工科學生少的狀況,復旦大學采用靈活機制,對于學有專長的學生,研究生院與留學生工作處合作,制定專門的培養方案。藥學院、信息學院去年招收了用英文授課的博士研究生,分別來自荷蘭和泰國。“如果按部就班,這兩個方向的學生可能讀不了復旦博士,或者進來了也不能畢業,但我們既堅持基本的培養要求,又在具體的教學、考核方式上加以變通,給他們創造了更好的接受高水平學歷教育的條件。”楊增國說。
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去
迎進來、送出去,這是高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兩面。復旦大學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所境外大學和科研教育機構簽署了300多份交流協議,與境外195所大學開展學生交流,出國訪學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
新聞學院傳播學系2009級學生項俊已參加過兩次交流。大二暑假,他去了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讀了為期5周的暑期課程,學習即興演講和東亞哲學兩門課,可以轉換為復旦大學的學分。第二次是大三上學期,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交流了一個學期,選讀了國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偏學術性的課程。
在美國暑期交流期間,項俊感觸深刻的是,與同學交流時一定要主動勇敢,他們都非常友好。另外要增加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進而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近年來,復旦大學出境交流學習的學生人數呈快速增長勢頭,2012年,通過協議出境訪學的學生有2316人,幾乎是2005年人數的3倍。出國項目包括學期學年制交流項目、雙學位項目、實習項目、暑期課程項目等。目前,與復旦大學有學期學年制學生交流合作關系的高校已達150多所,學生前往學習一個學期至一個學年,無需交納額外學費,或者可獲得全額獎學金。
如果加上學生自主聯系而非校際交流的短期出國學習,則人數更多。復旦大學推出非基于協議的個人訪學項目,鼓勵學生自主聯系國外高校,前往游學。外事處、教務處共同列出一個自費留學指導性名單,包括全球排名前50名高校、部分合作伙伴高校等總共165所,本科生自費前往這些高校,所獲得的學分可以轉換為本校學分,由此為學生開辟更廣的游學路徑。
對于學生出境訪學的費用,復旦大學提出了“三個一點”的解決辦法:學校爭取一點,學院補助一點,學生承擔一點;在與外方談判確立項目時,多為本校學生爭取利益,爭取各類基金和廣大校友的贊助,籌劃獎學金助學金。
復旦大學外事處處長朱疇文介紹說,目前,學校30%的本科生可以在4年期間出國出境交流學習;在所有出境訪學的學生中,有30%的學生可以得到贊助,不久受益學生有望達到50%。
當初項俊去美國進行暑期交流,得到了來自學校的全額獎學金,基本可以覆蓋學費、路費、住宿費、生活費;去香港交換一學期,無需交納額外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則獲得了校友資助。項俊說:“兩段游學經歷開闊了我的視野,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讓我的大學生涯更加絢爛。”
發揮學院辦學熱情以機制創新保交流長效
引學生進來,送學生出去,總體謀劃的是學校,具體操作的則是院系。復旦大學充分發揮學院的辦學熱情,以機制創新確保國際交流高質長效。
2003年,復旦大學成立留學生處,舉全校之力做留學生工作。學校層面加大政策制定力度,同時提高院系在開展留學生教育中學費收入的比例。學校規定,接收留學生學費的70%歸院系所有,學校只拿30%。對于這種七三開的學費分配方式,楊增國說:“以前留學生教育的學費大頭在學校層面,我們舍得放給學院,這樣一盤棋就下活了。”2012年,復旦大學派出學期交換生897人,其中學校項目占57%,學院項目占到了43%。
留學生多了,規范管理顯得越發重要。復旦大學留學生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是“趨同管理”。外國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去食堂用餐,而沒有把留學生集中起來單獨上課或設立專門的留學生餐廳。研究生寫畢業論文,用中文寫要有英文摘要,用英文寫要有中文摘要,最后都需參加答辯。
送學生出去訪學也一樣,既有學校層面的項目,也有學院層面的安排,各個渠道都能讓學生參與海外交流,并把學分換回來,成為學歷學位教育的一部分。比如,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外文學院、管理學院,2012年出國出境交流學習的本科生比例達到或接近90%,遠遠高于全校平均比例。
在各種出境學習項目中,學期學年交流最受學生歡迎,但機會畢竟有限。復旦大學大力推動與海外高質量高校合作舉辦暑期班,既不影響學生在本校的學業,也得到了寶貴的學習機會。學生在美國眾多知名高校的暑期課程中選修學分課程,諸如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可以集中學習幾門課程并獲得學分。同時,復旦大學努力把海外先進課程引入學校,讓兩方的學生共同上課。比如,哈佛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辦暑期學校,同時派教師面向中美雙方的學生開課。這樣時間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暑假,卻營造出一種小而精致的國際化氛圍。
留學畢竟需要一定花費,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承受得起。復旦大學提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同樣擁有參加國際交流的機會。2011年,復旦資助31名經濟困難學生出境訪學,總金額70萬元;2012年則資助82人,總金額達163萬元。(記者 董少校 唐景莉)
《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6日第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