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當地的鄉村振興之路,7月29日,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老有所依,情暖夕陽”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一位成員前往蘇州市常熟古里鎮探訪身邊的老人,向老人了解古里的過往和而今的振興,深入探究鄉村振興戰略對當地以及當地老人生活的影響。
從罟里,到古里
碧空如洗,夏樹蒼翠。實踐團隊的一位成員來到了著名的江南古鎮古里,探尋當地的振興之路。烈日炎炎之下,徐師傅仍守在店鋪前專心地制作酒釀餅,面對團隊的采訪,他很高興。據他所說,早在明代,古里還不叫古里,因其四周河網密布,漁業發達,漁船穿梭往來,明人稱之為罟里村,“罟”意為漁網的意思,正與之相符。清代邑尊張公綬寫匾額時用了“古里仁風”一詞,從此罟里變被稱為古里,流傳至今。悠悠歷史長河,改了它的名字,卻改不掉它的本質。
圖為隊員拍攝的鄉村風貌
“古里的旅游業也是相當不錯的。”徐師傅說道。是的,這里可以滿足你對江南水鄉的一切幻想。從古至今,古里一直保留著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古里就似一位溫婉的女子,河邊的柳條,是她的秀發;清澈的湖泊,是她的眼眸。漫步在青磚石上,忍不住讓人想記住她的每一個細節,一草一木,似乎都帶有那份淡定從容的氣質,不禁讓人想起王維的那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山水名城魅力無限,旅游產業方興未艾。第三產業占古里GDP的比重越來越大,也喻示著古里的發展越來越好。
萬人齊力,仁風古里
古里著名的景點鐵琴銅劍樓坐落于古里鎮區中心,該樓是嘉慶道光年間當地紳士瞿紹基之住宅,他與兒子瞿鏞酷愛書籍,不惜重金,不留余力,聚斂收藏,所藏舊抄善本達十余萬卷,與寧波天一閣、山東聊城海源閣、杭州八千卷樓,同稱清代四大著名私家藏書樓,并位列其首。即便后來經歷了各種“風吹雨打”,瞿家后人仍艱難保存,不懼權貴的刁難,不畏戰火的洗禮,終成一段佳話。如今不知多少人慕名而來,為當地的旅游業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為隊員拍攝的鄉村風貌
徐師傅感嘆道,他們徐家酒釀餅從祖上來到這里也有兩百多年了,也算是見證了古里的發展與振興。如果說從前的古里只是一個普通的漁鄉的話,那么如今的古里可謂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蘇嘉杭高速與204國道等重要公路在鎮中心區域交匯,讓古里變得四通八達。鎮里建設了中學、小學、文化中心等等配套基礎設施,通過創建“國家衛生鎮”,古里的環境也有了質的飛躍,并獲得“蘇州園林小城鎮”“江蘇省教育現代化鄉鎮”等稱號。“鎮子的發展離不開先輩人的貢獻,也離不開如今人們的努力。當真是萬眾齊力,仁風古里啊!”徐師傅說道。
圖為隊員正在采訪老人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時至今日,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鄉村振興離不開人們的砥礪奮進,更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黨和人民應當密切密切配合,走好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之路。
團隊名稱:“老有所依,情暖夕陽”實踐團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