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直屬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意見》日前印發。《意見》要求,領導干部要正確處理管理工作和個人學術工作的關系,全身心投入學校管理工作,減少社會兼職和學術活動,在工作時間不能從事個人學術活動和與學校發展無關的社會活動。黨委書記和校長一般不擔任科研項目主要負責人。
大部分的高校領導干部,都是從事學術研究出身。而教育部直屬高校的主要領導,幾乎是所有的校長,以及絕大部分的黨委書記,都是出色的學者。教育部的規定意味著這些校長書記們就要遠離學術研究,無論對公對私,表面看來有些“可惜”。
確實,部分高校的領導一邊忙行政一邊忙學術,獲批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項目,發表一篇又一篇的學術論文。要投入那么多精力,而大部分高校領導基本都能應對自如,莫非他們是“超人”?世界上沒有超人,這些領導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雙肩挑”,秘訣是在于具體的科研工作,本人基本無參與,而是由其他人負責完成。而取得的學術成果,又由領導同志們來領銜。
這首先是對學術本身產生了傷害。平心而論,在學術研究日益復雜,分工日益細密的今天,學術研究的分工很正常,也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但項目負責人對項目越投入,無疑研究水平就越高。反之,則不能保證好的結果。因為項目負責人之所以能夠獲得項目,無非是政府和社會看中了其學術聲譽和學術研究能力,因此他本人對研究工作的投入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領導行政、學術兩手抓更嚴重的后果是對高校的風氣,尤其是學術風氣產生了不良的導向作用。部分高校負責人項目的取得,是動用了他所能夠動用的行政資源,這既不能保證項目實施的水平,對其他人來講,也是一種不公平。但卻產生了一種示范效應。這使得越來越多的教師不是把學術研究當作終身的志業,而是作為進階的工具,以學術研究來博取行政職位,以行政資源博取學術資源,而把學術研究本身放在次要的地位。中國高校形象屢獲差評,備受人詬病,恐怕這是個重要的原因。
教育部的這個意見,來得正是時候。如果這個意見真的能夠落實,那意味著那些學有見樹的學者從事行政工作就是一種犧牲,這會令很多人自覺地止步,相反亦然。這在國外已經是慣例,而在我們這里,雖然提出來得有點晚,但終歸是件好事。而更重要的,則是能不能落實。以目前的現實環境來看,似乎難以令人樂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