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
就《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答記者問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高校教師隊伍,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就研究制定該文件的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1.問:社會各界對高校師德建設工作十分關注,請介紹一下文件出臺的背景。
答: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有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師者,人之模范也。’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師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高度闡明了教師隊伍在教育事業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的關鍵地位和戰略意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師德建設工作的綱領和指南。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育有德之人,靠有德之師。長期以來,廣大高校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潛心治學、教書育人,敢于擔當、銳意創新,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全社會廣泛贊譽和普遍尊重。但受當前社會變革轉型時期負面影響,少數高校教師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識淡薄,教學敷衍,學風浮躁,甚至學術不端,言行失范、道德敗壞等,特別是近期極少數高校教師失德行為的出現,損害了高校教師的社會形象和職業聲譽。為進一步推進師德建設工作,引導廣大高校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
2.問:高校師德建設復雜性、綜合性很強,請問文件是如何形成的?
答:為做好文件研制工作,2013年初設立以東北師范大學為牽頭單位,全國有關領域優秀專家組成課題組,進行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專項研究。在課題組對中外師德建設情況比較研究基礎上,征集全國各地、各高校師德建設經驗和做法,赴全國分別召開了7個省(區、市)教育部門和108所高校主管領導座談會,重點訪談師德先進典型人物10余人,發出調查問卷近12000份,召開不同類型座談會,廣泛聽取顧明遠、林崇德、勞凱聲等知名專家、省級教育部門和高校主要負責人意見,書面征求32個省級教育部門、75所部屬高校黨委書記、37所省屬師范大學和部內政法司等12個相關司局的意見建議,對文稿多次討論修改完善,形成文件。
3.問:請談一談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的原則和要求。
答:高校師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是: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價值引領,促進高校教師帶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師德為上,增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針對性和貼近性,培育高校教師高尚道德情操;堅持以人為本,激發高校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堅持改進創新,增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實際效果。高校師德建設的工作要求是:充分尊重高校教師主體地位,注重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政策保障、制度規范、法律約束相銜接,建立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高校師德建設工作機制,引導廣大高校教師自尊自律自強,既做學問之師,又做品行之師。
4.問:《意見》中的長效機制包括哪些方面。
答: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包括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和懲處相結合的六大機制。創新師德教育,引導教師樹立崇高理想。將師德教育擺在高校教師培養首位,貫穿高校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創新師德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將優秀教師請進課堂,結合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活動開展師德教育,切實增強師德教育效果。加強師德宣傳,培育重德養德良好風尚。將師德宣傳作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營造崇尚師德、爭創師德典型的良好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對于高校師德建設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應對并有效引導。健全師德考核,促進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將師德考核作為高校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存入教師檔案。師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應評定為不合格,并在教師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止師德失范行為。將師德建設作為高校教育質量督導評估重要內容。構建高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高校及主管部門建立師德投訴舉報平臺,及時掌握師德信息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注重師德激勵,引導教師提升精神境界。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評先評優的首要條件。在同等條件下,師德表現突出的,在教師職務(職稱)晉升和崗位聘用,研究生導師遴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領軍人物選培,各類高層次人才及資深教授、榮譽教授等評選中優先考慮。嚴格師德懲處,發揮制度規范約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懲處機制,劃出對高校教師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 對高校教師有“紅七條”情形的,依法依規分別給予相應處分。建立問責機制,對教師嚴重違反師德行為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5.問:《意見》的懲處機制中劃出哪些師德禁行行為?
答:《意見》劃出對高校教師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即:損害國家利益,損害學生和學校合法權益的行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學術成果、違規使用科研經費以及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影響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兼職兼薪行為;在招生、考試、學生推優、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學生及家長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等財物;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其他違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對高校教師有“紅七條”情形的,依法依規分別給予相應處分。
6.問:《意見》為何要強調高校教師加強師德建設的自覺性?
答:《意見》提出高校教師是高等學校辦學的主體,也是師德建設的主體。只有高校教師的主體權益得到保障,切實落實和尊重教師在高校辦學中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教師的主人翁精神,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教師自覺地將他律轉化為自律,做到自尊自強自愛,自覺捍衛職業尊嚴,珍惜教師聲譽,提升師德境界。
7.問:《意見》為何要明確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的責任主體?
答:高校師德建設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各部門齊抓共管,沒有明確責任人和牽頭部門,導致誰都可以管,誰都管不好的現狀。此次明確高校是師德建設的責任主體,主要負責人是師德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并要求高校明確牽頭部門,由相關責任部門組成師德建設委員會。建立一崗雙責的責任追究機制。
8.問:《意見》出臺后,如何確保有關精神和要求落到實處?
答:《意見》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據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并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確保有關精神和要求落到實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