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月處理600萬份,現在每年不足10份
武漢最后的電報人 依舊工作嚴謹
韓先榮在展示如何翻譯電報
武漢目前電報業務狀況如何?從業人員如何接收、送達電報?記者進行了追蹤采訪。 在武漢,洪山廣場營業廳承擔著湖北省最后的接收電報工作,韓先榮則是唯一的電報接收員,發報工作已在約10年前停止。
現在,武漢每年接收電報的數量不足10份,可是電報服務依然在堅持。
一本1983年3月出版的《標準電碼本》,一份寫著數字的白紙,50歲的韓先榮完成了電文的譯出。
唯一的電報接收員
收發電報28年最多一天400份
上世紀80年代是武漢電報業的鼎盛時期。1988年,武漢市創下月處理電報600萬份的紀錄,城區內電報投送點的投遞員超過200名。
由于電報中有水情電報、獻血電報、金融電報等事關城市安全、人民生命健康與金融情況變化等重要信息,電報收發、派送工作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普通電報從發出到紙質版送到接收人手中僅6小時,加急電報更短,兩小時完成全部工作。盡管那時候,電報派送員需要騎著自行車穿梭于大街小巷送報。
電報從發報方向接報方傳輸,傳輸過來的大多是一串數字,韓先榮接收數字,通過《標準電碼本》翻譯出文字,打印出報文內容,裝到信封中,交給電報派送員。從1991年從事電報工作起,韓先榮收發電報28年,198頁的《標準電碼本》不能說全部記住,但是常見字的編碼,已經不需要查詢,這也是電報需求量大時練就的本領,韓先榮一天可以收發電報至多400份。
3月18日,張樹華從昆明向武漢發報,報文就是由韓先榮打印的,可是這次她沒有進行電文的翻譯工作,因為張樹華是明文發報。“以前電文涉及機密,多用電碼,現在電報更多是紀念意義,已經無須保密。”韓先榮說。
僅有的兩個送報員
經常被誤認為是“快遞小哥”
55歲的樂中華和周致強至今還在派送電報,這也是武漢現在僅有的兩個送報員。張樹華的電報就是由他們派送,周致強開車,樂中華依據地址尋找接收人。由于武漢現在每年電報接收量不足10份,他們的主要工作也變成了后臺支持,電報派送僅僅是兼職而已。
即便如此,樂中華和周致強依舊嚴謹。張樹華發送的電報,到達武漢后,是接收人袁先生請人代收的,樂中華為了確認代收人與袁先生的關系,甚至找到了代收人的公司。送報一定要送到接收人手上,這是電報派送員的基本工作要求。
“以前,無論是企業還是居民區,收發室除了信件就是電報。”可是近些年,當樂中華和周致強前往送報時,在收發室工作的年輕人對于電報已經難以置信,反復確認電報是不是快遞。
懷念但并不傷感
接收員依然注重保護隱私
1991年,韓先榮參加工作,見證了電報的衰落。那時,固定電話漸漸流行,使用電報的人開始減少,可是并不明顯。因為電報的收發送達時間都有記錄,具有一定法律效應,人們在商業中應用電報,留下痕跡。
韓先榮養成了兩個習慣:一是嚴格保守電報內容;二是快速發出電報并記錄時間,因為電報可能成為司法事務中的證據。
4月18日,記者在查看一份全電碼電報時,韓先榮依然首先用手指遮住記錄接收人地址的信息編碼,盡管對于電碼,記者一無所知。
伴隨著復印機、移動電話、互聯網的出現,電報的長時間留存優勢再次喪失,電報業務持續衰減。武漢的電報營業廳在2007年全部關閉,僅在洪山廣場電信營業廳接收電報。電報盡管少,但只要全國部分省份還在發報,韓先榮就在堅守。她現在主要從事售后服務。曾經24小時的值班制度也早已取消。
“電報的沒落是技術的沒落,我們懷念,但是并不傷感。”韓先榮說,因為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生活得更加便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