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2020考研政治:政治毛中特重點時間線知識點匯總

首頁 > 

考研

 > 2020考研政治:政...

2020考研政治:政治毛中特重點時間線知識點匯總

?毛中特時間線(1921-1929)

1921.07 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07 中共二大: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反帝反封建綱領。(一大立黨,二大立綱)

根據列寧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對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當前階段的革命性質是資產階級民族革命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當時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高綱領”——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的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最低綱領”——(民族革命階段的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中華民族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共二大提出革命綱領有其主客觀的因素:

主觀因素:①黨開始懂得馬克思主義要和中國實際相結合;②黨對中國國情有了初步認識。

客觀因素:①國內外時局的新變化;②列寧和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建黨開始我黨沒有意識到黨內的“左”右傾的問題。)

歷史意義:①(初步指出)正確分析了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對象、動力、前途;

②明確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③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④黨中央領導人民走上了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新征途。

1922.08 李大釗、陳等同孫中山等國民黨領導會晤,商談國共合作事宜,孫決定實行聯俄聯共,邀請共產黨員幫助改組國民黨。

1923.06 中共三大:內容:

①確定國共合作,黨內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②比較明確的提到了和國民黨合作過程中的“左”右兩種錯誤傾向(批評了陳的右傾傾向),大會批評了這兩種傾向,但是沒有使用和“左”右做斗爭這個概念。

③提出“真正平民政權”,即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國共合作以及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的決議案,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同時保持共產黨在組織上、政治上的獨立性。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打下政治基礎。(瞿秋白最早提出統一戰線概念);

1924.01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把舊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發展為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1925.01 中共四大: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思想。

中心議題:討論工人階級如何參加民族革命運動以及黨如何領導即將到來的功能運動高漲的問題。

歷史功績:

①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各個階段的革命態度問題,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但沒指明如何爭取領導權,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②指出來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無產階級與農民建立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思想;(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③把國民黨分為了左、中、右三派,制定了對國民黨的工作是擴大左派,批評和爭取中派,反對右派;

④大會還制定了有計劃的開展工農運動的方針。

⑤明確將資產階級分為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1925.11《少. 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調查表》 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瞿秋白、鄧中夏等就提出了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前身。

1925.12《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最早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文章。(“新”的基本思想的提出是毛澤東思想萌芽的重要標志)

內容:①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②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敵人;

③首次把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中間勢力、要團結)既有革命性又軟弱性、妥協性。

④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最接近的朋友(革命的基本動力,也是同盟軍),農民是最可靠的同盟軍;

⑤工業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1926.03 蔣介石在廣州制造“中山艦事件”。

1926.05 以葉挺為團長的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奉命進入湖南,揭開了北伐序幕。

1926.07 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1926.09《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

附:1921.07 月-1927.04 毛澤東思想的萌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 和 國民大革命時期)

1927.04 中共五大:這次代表大會是在大革命的緊急關頭召開的。糾正陳獨秀的機會主義(對待農民問題上的錯誤)錯誤,并決定黨的重

大方針政策。

失敗原因:

①雖然批判了陳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作出切合實際的回答。

②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陳獨秀雖然作了一些檢查,但沒有真正改正錯誤。

1927.03《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共領導農民運動的偉大綱領。分析了農民的各個階層,提出了黨在農村的階級路線。

內容:①肯定農民的作用及黨領導農民革命的重要性;(正確解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

②論述了建立農民革命領導權和農民革命武裝的必要性;

③分析了農民的富農、中農、貧農三個階層,認為貧農是農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④相信群眾、依賴群眾、放手發動群眾。

1927.08 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1927.08 八七會議: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

中心議題:①會議堅決糾正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撤銷陳的書記),

②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③并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主要任務。

1927.09 三灣改編:這是工農紅軍政治工作的開端,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為從組織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設軍隊

1928.06 中共六大:明確規定了沒收一切土地,確定了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的階級路線,對富農的政策也有調整,但沒有根本解決。

主要討論:①中國社會的性質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確定:革命的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力量:工人階級;革命前途:社會主義;

革命的政治形勢:兩個革命高潮之間;革命的中心任務:工農民主專政的實現和反帝反封建。

③批判了王明“左”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特別是盲動主義的錯誤。和陳的右傾錯誤。

⑤會議還制定了中國革命現階段的十大政綱;

⑥規定了黨的建設、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紅軍和根據地建設的各項政策;

缺點:①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

②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③仍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對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1928.04 朱德、毛澤東會師井岡山,總結出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大、敵退我追”的游擊戰的基本原則。

1928.10《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農村根據地為戰略陣地。

這一時期中國紅色政權能夠春在并發展的條件有:

(客觀)① 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 ② 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發展 ③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

(主觀)④ 共產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政策的正確 ⑤ 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1928.12 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沒收一切土地。

1929.04 毛澤東主持制定興國《土地法》,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則性的糾正。

1929.12 古田會議:會議通過了毛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

中心思想: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和黨的建設。

會議規定:①進一步闡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決定著軍隊的性質和面貌,這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

②規定紅軍除了要進行打仗消滅敵人的軍事活動之外,還要擔負起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任務

③在黨建方面,強調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

④古田會議的這個決議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⑤有效糾正了由于紅四軍黨內組織基礎最大部分是由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成份所構成,由于紅軍尚在幼兒時期,黨的領導及缺乏一致的堅決地斗爭,而產生和發展的各種錯誤傾向。

⑥領導干部之間消除了隔閡,統一了認識;全軍上下增強了團結,軍隊呈現出一派嶄新的精神面貌。

?毛中特時間線(1930-1939)

193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以"鄉村為中心"思想的提出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內容:①建立紅色政權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

②闡述了中共領導的紅軍和小塊紅色區域存在發展的可能性;

③明確地提出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路線與政策;

④提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 05《反對本本主義》——堅持調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意義:①是中共黨內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的文獻,強調必須“洗刷唯心精神”、反對脫離實際的“唯書、唯上”的本本主義。

②是中共黨內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線"的文章;強調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

③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

④提出從"實際出發的思想","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思)。

⑤闡明了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目的及調查方法即階級分析方法。

1930. 09 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統治

1930. 12 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開始進行第一次軍事“圍剿。-五次反圍剿開始。毛澤東提出“誘敵深入”等作戰原則

1931. 01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占統治地位。

主要表現:①在革命性質上,混淆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把反資和反帝并列。

②在革命形勢上,強調革命高潮的到來。

③在革命道路上,堅持以城市為中心。

④在軍事方面,軍事教條主義,用所謂的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

1931. 基本形成一條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地主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實行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限制富農。

(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

(解放戰爭時期):實行土地改革政策。

(49 年,成立后):在新解放區土改運動中實行保護富農的政策,保存富農經濟。

(合作化開展以后):對富農的政策采取從限制到逐步消滅的政策。

1934.10 中央紅軍一方面軍主力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10 日晚,紅軍開始長征。

附:1927.4 月-1934. 12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時期(土地革命戰爭前、中期)

1935.01 遵義會議:

內容:①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最緊迫的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問題。(政策問題-瓦窯堡,思想問題-延安整風,作風問題-七大)

②揭露和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嚴重危害,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

③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進行了總結,

④通過了張聞天根據毛澤東的發言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

⑤肯定了毛澤東等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軍事問題上的一系列錯誤主張。

⑥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10 紅軍抵達陜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1935.12 瓦窯堡會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

內容:①把"工農共和國"變成人民共和國②對富農財產不再沒收③紅軍戰略向民族革命戰爭轉變④實現對抗日統一戰線領導權。

重要意義:①會議從理論和政策上解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從而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

②這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折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黨在總結革命成功和

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的進行工作。

1935.12《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

內容:①全面地分析了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和階級關系的新變化;

②確定了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

③提出了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

④批判了成為當時黨內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主要危險的“左”傾關門主義傾向(是無產階級先鋒隊,吸收工農;是全民族

先鋒隊,所以要全部吸收。)同時也指出了堅持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1935.12《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論證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必要性

1936.08《致中國國民黨書》 再次將“人民共和國”改為“民主共和國”。

1936.12《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總結中國革命四個特點:

①中國是政治、經濟發展及其不平衡和半殖民地的大國;②敵人強大;③人民軍隊弱小;④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

1937.02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1937. 09 正式形成)

1937.07《實踐論》——認識必須和實踐相統一

內容:①提示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特征:

a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b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c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d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②揭示了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a 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b 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由理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實踐

③發展了認識論關于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思想

1937.08《矛盾論》——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

內容:①堅持和發展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

②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辯證關系原理;

③論述了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原理

附:《實踐論》和《矛盾論》——奠定了毛澤東思想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937.07 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抗日戰爭開始。

1937.08 洛川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作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的報告。

中心議題:會議正確地分析了全國抗戰開始以后的形勢,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線,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獨立自主原則問題。

會議認為: 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在抗戰中的領導權;

②在敵人后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③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

④在有利于動員全國人民抗戰的前提下,爭取全國人民所應有的政治、經濟利益;

⑤以減租減息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

重要意義: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正確地指導了黨和軍隊實行由國內戰爭到民族戰爭、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的戰略轉變,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1937. 09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1938. 05《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內容:①闡述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和形式;

②運用聯系的觀點具體分析了戰爭問題,指明戰爭是中共主要的斗爭形式;

③用發展的觀點分析戰爭進程,確定黨的軍事戰略的轉變;

④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明確學習的重要性。

1938.05《論持久戰》

內容:①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②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

③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上,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

1938.09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內容:①總結抗戰以來的斗爭經驗,糾正王明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明確黨在民族革命戰爭中的地位,以爭取抗戰勝利。

②確提出毛澤東向全國黨提出“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③明確指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絕不允許槍指揮黨。”—建設軍隊的根本準則。

意義:只有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絕對領導,才能始終保持軍隊無產階級性質,使它區別于一切剝削階級舊軍隊的新型人民軍隊。

附: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人民軍隊建設的生命線:開展政治工作。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保證:堅持革命紀律和民主制度的高度統一。

1939. 10《共產黨人發刊詞》——三大法寶的理論體系

內容:

①第一次提出"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思想路線的角度);

②提出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③偉大的工程:建設成為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

④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道路,是在同中國資產階級的復雜關系中走過來的。

這是一個歷史特點,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革命過程中的特點,而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史所沒有的。

1939. 12《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一部重要歷史文獻。

內容:①首次提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全新的科學概念;

②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問題;

③系統地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和領導等問題

④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

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

⑤進一步揭示了中國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設農村根據地的重要性。

?毛中特時間線(1940-1949)

1940.01《新民主主義論》——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形成

內容:①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特點: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②論證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③論述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體和政體,并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④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制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

“政治綱領”——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國體)的民主共和國(政體-民主集中制)。

“經濟綱領”——沒收官僚資本主義歸人民共和國所有;沒收地主的土地歸農民所有(中心內容);保護民族資本的存在和發展,實行"節制資本";有了中國工業和思想的基本思想(最早估計)。

“文化綱領”——是無產積極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 。

⑤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這是新、舊民主革命在文化上的區別標志。

附:《發刊詞》《中革和中國》《新論》形成了毛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完善體系——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重要標志。

1940. 《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和《論政策》

內容:①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展進步勢力(小、無、農),爭取中間勢力(民、開明),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②“三三制”政權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政權。指共產黨員(無產階級和貧農),進步分子(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

在爭取中間勢力時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

①他們有充足的力量;②尊重他們的利益;③我們對頑固派做堅決的斗爭,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勝利。

在這幾篇文章中要強調的是:

"中間派"是毛澤東在《目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提出的,它包括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和地方實力派。

①當指三三制政權中的中間勢力時,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

②當用于分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概念時,它包括的是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和地方實力派。

附: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同頑固派斗爭的原則是:

有理:自衛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有利:勝利原則,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斗則以,斗則必勝。

有節:休戰原則,斗爭取得勝利以后,要適可而止,保持斗爭的暫時性。

②統一戰線的兩個同盟:工人階級和農民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勞動人民聯盟。

③統一戰線中的原則和方針:獨立自主、對資產積極又聯合又斗爭。

④毛澤東把游擊戰爭提到戰略地位。

1941.05《改造我們的學習》——延安整風的光輝文獻之一

內容:①科學地解釋了實事求是的含義:實事:客觀存在的事物,求:研究,是:規律,馬列與中國實際“有的放矢”

②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整風運動在全黨普遍展開。

③反對主觀主義,是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黨史上反復出現的“左”、右傾錯誤,從思想根源來說都是主觀主義。

④主觀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⑤要克服主觀主義,就必須端正黨的思想路線,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掌握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

1941.09 中央決定成立學習研究組,主要任務是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歷史經驗,以克服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等錯誤思想。

1942.02《整頓黨的作風》——延安整風的光輝文獻之二

內容: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勝利,必須解決黨在思想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②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各種形式的主觀主義

③依據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互相關系的原理,揭示和闡明了黨內團結與斗爭的辯證關系

1942.02《反對黨八股》——延安整風的光輝文獻之三

內容:①剖析了黨八股產生的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

②主觀唯心主義是黨八股的主要哲學基礎;

③形而上學是黨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維模式

1942.04 中共中央宣傳部作出《關于在延安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

1942.06《關于在全黨進行整頓三風學習運動的指示》——整風運動在全黨展開。

1942.05《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明了革命文藝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

內容:①第一次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②中心問題,即“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

1943.06《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最早的完整的提出群眾路線。

內容:①明確提出:在我黨的一切工作中,凡屬于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②第一次從哲學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理論概括。

③群眾路線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是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遵循的根本路線。

④有無群眾的觀點是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1944.09 在國民參政會:中共代表林伯渠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正式提出廢除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

1945.04 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在黨史上意義重大重要決議——《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重要性:①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

②對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結論,特別是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進行了批判;

③高度評價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套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杰出貢獻,肯定了遵義會議的歷史作用。

1945.04《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史上意義重大重要決議。

內容:①指出在全黨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的重大意義。

②宣布了:“黨在奮斗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

③指出應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著重于提高思想認識,團結同志,而不是對犯錯誤者進行組織處理。

④標志著延安整風運動的勝利結束,這個決議也為即將召開的黨的七大作了極為重要的準備。

意義:①毛的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重要內容:強調從思想上建黨;

②毛的黨建思想中,提到世界觀和黨性原則高度的思想是:強調黨的作風建設。

③用整風來正確處理黨內矛盾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好形式。

④黨的根本組織原則:黨的民主集中制。

1945.04 中共七大: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歷時 50 天。

主要議程:①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群眾路線)、批評與自我批

評。(區別其他政黨的標志)把黨的作風建設---提到世界觀和黨性原則的高度。

②實現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為了使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本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③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由各黨各派組成“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

④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專門論述了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將它提到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高度。基本內容: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⑤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

⑥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的報告;

1945.06 大會閉幕,毛澤東致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詞。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附:1935.1 月-1945.6 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時期(土地革命后期 和 抗日戰爭時期)

1946.05《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及時將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改變為“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46.09 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示。

1947.07 西柏坡-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10 月,由中共中央公布實行。這個徹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

1947.10 國民黨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對其“嚴加取締”,標志著第三條道路的破產。

1947.12 十二月會議:通過《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闡述了經濟、政治、文化綱領。

內容:①第一次把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歸結為三大經濟綱領:

⑴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

⑵沒收蔣、宋、孔、陳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⑶保護民族工商業;

②提出了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則:第一,必須滿足貧農和雇農的要求;第二,必須堅決的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

③總結人民軍隊的十大軍事原則: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便漏網。

1947.12 毛提出“十大軍事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完善和豐富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抗戰時期:毛澤東把游擊戰爭提到戰略地位。

在反圍剿:誘敵深入。

井岡山時期: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人民軍隊作戰的基本方針(積極防御);基本指導思想(著眼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戰勝敵人的最好辦法(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主要形式(游擊戰、運動戰)

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原則: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人和優待俘虜。

1948.01《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問題》——新民主主義政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權。

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 率領同盟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斗爭,并取得勝利。

② 對同盟者給與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給與政治教育。

1948.04《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內容:①(完整闡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A、總路線的核心是:無產階級的領導-(新、舊的標志;革命成敗的關鍵)

B、其中"人民大眾"就是指革命動力(包括:農民、工人、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積極)。

②第一次把官僚資本主義列為革命的對象(有買辦性、封建性、壟斷性);

他說:新民主主義革命要推翻的敵人,只是和必須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

③明確的提出土改的總路線:

A、依靠貧農,團結中農(土地改革依靠的階級路線);

B、有步驟地、有分別的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總原則);

C、發展農業生產(檢驗土地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

④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聯系:(五四運動是劃分標志)

A、相同:革命的對象一致(帝國、封建、官僚);革命的動力一致(工、農、小資、民資)

B、不同: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指導思想不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馬克思主義)

革命的前途不同(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專政國家---無產階級領導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1948.09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首次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問題。

1948.12 發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獻辭,首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

1949.03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中心議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著重地討論了在現在形勢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的問題。

主要討論:

①提出了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支戰斗隊,同時又是一支工作隊。

②轉折一: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到城市,必須把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黨的中心任務。

③轉折二:指出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

④闡述了全國勝利后的基本矛盾和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所采用的基本政策。

特別重點分析了當時中國的五種經濟成分的發展狀況和黨必須采取的正確政策。

⑤毛澤東估計了新形勢,提出了警告“糖衣炮彈”的襲擊,

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務必繼續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⑥引導個體經濟朝著集體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⑦指出建國后繼續加強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⑧提出新民主主義的五種經濟成分: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重大意義:確立了革命勝利后建設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藍圖,并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論上作了準備。

1949.06《論人民民主專政》——建立新中國的偉大綱領

完整的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和政策,進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1949.09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議: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

其中規定:“中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

“國家調劑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

“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民族政策是: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

外交政策的原則是:保障“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在人大制定憲法前,它具有臨時憲法作用,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憲章。

1949.10 中國成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形態)1949—1956。

附:49 年以前的國內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49-53 年的國內矛盾: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殘余的矛盾。

53-56 年的國內矛盾: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56 年以后的國內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1945.6 月-1949.10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時期(解放戰爭時期 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